全球電費最便宜十大國家-世界上哪個國家電費最低
電價還有負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發電廠發出來電還要倒貼錢?老百姓用電還能掙錢?帶著這一串疑問,咱們來看看歐洲的負電價。
消費電要花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怎么還能有負電價呢?這是因為電力系統無法大規模儲存電力。為了保持電網以固定的頻率穩定運行,從發電部門上傳電網的電量和電網用戶電力消耗必須時刻保持相等,也就是供需平衡。如果上網發電量大于用電量了,短時間內無法減少發電量時,就需要用戶把多發的電也要消耗掉,因此就可能會出現負電價。
歐洲多個國家不是今年才出現負電價,而是幾乎每年都會多次出現。比如,在某些季節內丹麥風車和挪威水電站等可再生能源的強勁產量導致產量超過需求。在芬蘭,水力發電供應過剩是由于春季融水過多造成的。還有一些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量的增加,也會導致供大于求的情況出現。與此同時,主要由于瑞典疲軟的經濟環境,北歐的電力需求疲軟加劇了供應過剩的問題。因此,最不靈活的發電機,如徑流式水電站和核電站,會產生卸載多余電力的成本。
咱們具體說說歐洲的負電價是怎么產生,又怎么定義的。電力市場的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以德國為例,德國在2007年把負電價引入德國日內市場,2008年引入德國-奧地利日前市場。在德國日前電力交易所上,電力生產商以一定的價格出價一定數量的電力,而買家則在訂單簿中登記他們愿意以給定的價格購買多少電力。這些工作在第二天的所有時間每天 12 點之前完成的。如下圖所示:
如何在電力交易所找到電價的圖表。電站運營商以一定的要價競標一天中每小時的相應電量進入市場,買家出價
在將買賣出價按順序排列時,可以繪制兩條曲線。它們的軌跡相遇的點標志著市場清算價格(Market clearing price),也就是支付給所有成功出價的價格。這樣做就會導致最便宜的報價決定市場清算價格。
以上是正常的正電價的交易過程。但是當火電、核電等不靈活的發電量與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疊加,從而發電量較高,又與低電力需求同時出現時,就會發生電力交換中的負電價。這常常發生在一些公共假期內,特別是在可預測的高可再生能源供應(如大量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幾個小時內,電力生產商在交易所以負價格提供電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清算價格可以設置為零以下,如下圖所示。比如,今年5月底的一個周日,當時荷蘭的電價預計將達到-235歐元/兆瓦時,而德國午餐時間的價格將達到-129歐元/兆瓦時。
導致市場出清價格負的電力市場情況圖
這種情況在一天內都可能發生巨大變化,比如太陽落山時,又會從負電價變為平均每兆瓦時上漲100歐元。
出現負電價時,老百姓就能得利嗎?是不是負電價時用電不光不花錢還能掙錢?這是不可能的。對于電網中的用戶還是區別對待的。比如工業用戶往往消耗了發電量的大部分,而居民等用電則相對很少。
在2023年六月初的一周,在比利時,風能和太陽能首次產生了足夠的電力來滿足該國的全部需求,出現負電價,比利時怎么應對呢?主要分兩塊操作,一是當局不得不削減風力發電量,二是向大型工業電力消費者支付費用,也就是“倒貼錢”給這些工業大用戶,求著用戶增加消耗以吸收過剩的發電量。
而作為普通的居民用電等消費者,遇到負電價則沒那么幸運了。即使負電價也要花錢。這又是為什么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上網的電價遠非居民電費賬單上唯一的價格組成部分,增加的成本包括將電力從生產地點送到居民家中的電網成本,以及政府征收的各種能源關稅和稅收。這樣一來,在大多數情況下,當負電價出現時,居民通過使用電力“賺取”的錢,會與其他成本進行抵扣,但是其他成本之高,賺的那點負電價錢還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抵扣掉。綜合下來,到了居民的賬單上,還是要掏電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