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訪問蘇聯、英國首相訪問白宮
在閱讀此文章之前,感謝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能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1996年第3期再論1939年蘇聯外交抉擇的正確性杭福珍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使全世界都吃了一驚。
半個多世紀以來,史學界對這一條約的評價依然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筆者發現,許多文章往往把蘇聯簽訂該條約的動機過于惡意化,而對蘇聯為歐洲安全所做的努力以及它所處的東憂西患的特殊國際背景重視不夠。
本文就此再作一點探討,旨在說明1939年蘇聯的抉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應該說,蘇聯是最早意識到德國是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從三十年代初開始就著手制定阻止侵略、保障安全的策略。
1933年12月12日,即德國退出國聯的一個多月后,聯共中央通過了關于開展為爭取集體安全而斗爭的決議,主張用集體安全的力量反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動,防止戰爭的爆發。
鑒于歐洲安全事情重大,同時還擬定了一項關于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這實際上是蘇聯設想中的集體安全體系的雛形。法西斯德國不僅與布爾什維主義為敵,而且和英法同祥勢不兩立.隨著擴軍步伐的加快,作為德國天然鄰國的法國在驚恐不安中惶惶不可終日。
凡爾賽和約割地賠款之痛使咬牙切齒的不會放過法國,半個世紀中遭到德國兩次進攻的法國更不容德國東山再起。自一次大戰結束后,法國一直對德國力量的恢復和德國對外政策向修正路線轉變的可能性極為關注。
法國整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幾乎都在積極謀求制約德國的靈丹妙藥。法國雖然對布爾什維主義膽戰心驚,然而,一戰中法俄聯合抗德的戰略思想在一些現實主義的有遠見的政治家中記憶猶新。西歐大國這一動向使蘇聯倡導的集體安全政策的實現有了極大的可能性。
1934年2月,主張聯蘇抗德的政治家巴都出任法國外長,集體安全推向高潮。巴都從維護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和自身安全及遏制德國出發,主張聯合蘇聯和中東歐小國締結“東方公約”大聯盟。
蘇聯認為法國的大聯盟有利于制止法西斯勢力蔓延,符合蘇聯集體安全政策和集體防衛的原則,表示強烈支持并積極響應。從1934年5月起法蘇兩國圍繞著締結“東方公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外交磋商。蘇聯為使“東方公約”成為事實作了不懈的努力。
其外交官員奔波于各國之間.與此相關的國家應蘇之邀也頻頻出訪蘇聯。法蘇要建一個“獨立于英國的安全體系”,英國絕不贊成.英國從歐洲均衡利益出發,既不能容忍法國“國際威望與日俱增”,也不能容忍蘇聯東西部處境的大大改善。
由于英國的阻撓,加上德國的作梗以及波蘭的“等距離外交”,最終使初見曙光的“東方公約”夭折了。巴都遇刺,賴伐爾上臺,“東方公約”起死回生已不可能。
但在德國宣布建成空軍、實行義務兵役制刺激以及蘇聯的努力下,1935年5月2日法蘇之間還是締結了《法蘇互助條約》,不論它的實際效用有多大,最起碼說明蘇聯對集體防衛是極其認真的。
然而,法國卻不把《法蘇互助條約》當回事,該條約墨跡未干,賴伐爾就直言不諱的說:法蘇條約不過是作為防止德國同蘇聯接近的手段,“是為了我在柏林談判時取得更大的優勢?!碧K聯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
1936年3月7日,借口法國議會批準《法蘇互助條約》違背了洛邇諾公約,三萬五千人的軍隊開進了萊因非武裝區。英法對此僅表示抗議而已,蘇聯卻極為關注。
3月17日,蘇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指出:德國進軍萊因蘭,旨在建立德國對整個歐洲大陸的霸權。蘇聯準備參與洛逝諾公約參加國可能向國聯理事會提出并為理事國所可能接受的一切措施。
兩天后,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對法國屯時報》記者發表談話,他說:德國進軍萊因蘭,無疑是增加了對德國東部的國家包括蘇聯的危險,忽視這一點是錯誤的。但德國破壞條約,進入與法、比毗鄰的萊因蘭,首先是對法國和比利時的威脅。莫洛托夫明確表示,如果法國遭到一個歐洲國家的進攻,蘇聯將根據法蘇條約和整個歐洲形勢對法國提供援.
蘇聯確想利用這個機會,發揮集體安全的作用.狠狠打擊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1938年3月至9月,蘇聯為挽救集體安全做最后努力。3月17日,即德國進入維也納的第五天,蘇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在對報界聲明中指出:“事到明天,可能就已經晚了,但是只要一切國家,特別是大國對集體和平的問題采取堅定的毫不含糊的立場,那么今天還不算晚?!?/p>
“蘇聯準備積極參加一切集體反擊侵略者的措施,甚至不惜準備同侵略者關系發生不可避免的惡化?!钡酱藭r為止,蘇聯對集體安全可以說竭盡全力,傾注了所有的心血。
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卻認為蘇聯的建議會加強成立排它性的國家集團的趨勢,“這種集團的成立,對歐洲和平的前途必然是有害的。”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期間,李維諾夫在國聯大會上再次承諾愿同法國一道援助捷克,蘇聯軍事部門已做好準備與法捷軍事部門一起商討應采取的措施。
然而,英法拋售捷克的主意已定,蘇聯的任何積極行動“對張伯倫所進行的談判和法國對于這次危機的處理絲毫不起作用。蘇聯的建議沒有放在對付的天平上,而是受到冷漠的待遇?!?/p>
參考文獻
國際事務概覽·大戰前夕 阿諾德·托因比 出版社:上海譯文
法國中東歐外交的危機安東尼·康加 希出版社;紐約1975年版
1 93 1一1 9 3 9年國際關系簡史 洪育沂出版社: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