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印度尼西亞海嘯_2004年印度尼西亞大海嘯
世紀救援在行動,世紀性的思考在進行。各國政要、普通百姓面對著同樣的緊迫課題、有著共同的期待:人類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國際社會的救援機制要協調、要高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信息警報資源需共享;救災要救急,也要救“窮”;人類要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對于災難,要治標,更要治本。
印度洋地震和海嘯創下了三個“空前”:災難嚴重性空前、救援規??涨啊H協調和協商的時效空前。這場劫難發生僅10余天后,東盟10國、中國、韓國、澳大利亞、美國、日本、歐盟、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等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就聚首印尼首都雅加達會議中心,商討統一協調救災的大政方針,并就初步的機制和框架達成共識。
——領導人們發表將付諸行動的宣言:繼續提供緊急援助,要求聯合國動員國際社會支持受災國的緊急計劃,要求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一位特別代表協調召開國際承諾會議。
——重建家園的任務十分艱巨而繁重短期捐款解救燃眉之急后,國際社會需有更切實的后續行動。受災的亞洲國家共有超過2720億美元的外債,為此,中國積極考慮減免重災國的到期政府債務,支持這些國家的重建工作,并已決定免除斯里蘭卡部分到期的政府債務。
——我國政府在雅加達會議上提出:要建立災害預警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發揮現有機制的作用,力求“治本”。中國將于1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中國一東盟海嘯預警研討會,中國政府愿意幫助周邊國家、特別是受災國建立地震和海嘯監測預警臺網,以即時交換與評估相關信息預報、預防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
發生在印度洋的這場全人類的災難,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同舟共濟、共赴時艱的世紀大救援將在世界歷史的畫卷中寫下生動的一頁。如果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也是人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歷程,那么,這場世紀大救援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勇氣、人道主義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國際合作,則使這歷程的推進具有了新的意義,煥發出新的生機。
中國這一次是最快向災區派出救援隊的國家之一。中國迅速向印尼派出了一支國際救援隊,向斯里蘭卡派出了災害評估小組和國家衛生救援隊,向泰國派出了醫療隊和DNA鑒定專家組,并向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了4名疾病控制專家參加專家團工作。
2004年12月30日,中國國際救援隊趕赴此次受災最重的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重災區。
2004年12月30日凌晨2時45分,北京五棵松。救援隊準備出發
2004年12月30日凌晨2時45分,北京五棵松,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寒氣逼人。白天異常喧嘩的長安街在夜色中十分寂靜,首都市民此刻已經進入甜美的夢鄉。走進街邊中國地震局的大門,感覺突然到了另一個世界,談話聲、腳步聲、電話鈴聲,顯示著這里的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記者來到位于三樓的總值班室,里面人聲鼎沸,正在緊張地開著會。一位負責人把我拉到一邊,輕聲告訴我:“救援隊要出動了?!彼戳丝幢恚a充了一句,“9小時后出發。
9個小時前,外交部。中國政府鄭重作出決定,派出中國國際救援隊領隊趕赴在東南亞大海嘯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展開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繼2003年赴阿爾及利亞和伊朗實施地震救援以來,第三次赴境外開展緊急救援行動。69小時前,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發生9.0級巨大地震并引發大規模海嘯,造成東南亞幾國重大人員傷亡之后一天,中國國際救援隊的30多名隊員。就接到了緊急待命的通知,做好各種準備工作,隨時準備趕赴災區。
12月30日凌晨,在得到即將出發的指令后,中國國際救援隊的35名隊員都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在北京郊區的解放軍工程兵某部,8名搜救分隊的隊員,正在月光下將生命探測儀、液壓頂升儀等先進的搜救設備以及200箱水和135箱野戰食品裝上大卡車;在武警總醫院,鄭靜晨副院長帶領著16名醫療分隊的隊員正在分類整理超過5噸重的各種醫療設備和藥品……
時間在忙碌中流逝如飛。
即將展開的赴印尼的國際救援行動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組建以來派出的規模最大的專業醫療救援隊,同時中國首次派出的女醫療隊員將隨隊參加國際地震災害救援行動。從接到命令到隊員出發只有短短兩三個小時,不少正在崗位上工作的隊員來不及同親人打聲招呼,就匆匆換上救援隊服緊急集結,急速向機場開進。臨時黨支部是在飛機上成立的。甚至出發動員會,也是在萬米高空舉行的。
盡管時間緊張,但準備工作是有序、充分、高質量的。在隊員們攜帶的醫療裝備中,既有先進的便攜式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又有胸切包等手術器械及新式急救板、擔架等,其人員配備和技術力量具有野戰醫院的規模和功能,可以完成三級甲等醫院急救中心所有的急救和手術任務。他們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取得了國際SOS救援組織資格認證。從云南、新疆地震搶險到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他們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2月31日上午10時,首都機場南機坪。經過國務院批準的35名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從四面八方準時集結到這里,其中有地震專家有醫療專家,有通信專家,還有災害評估專家他們中最大的47歲,最小的21歲;其中有31名男隊員,有4名女隊員;他們中有的是屢次參加緊急救援的“老兵”,也有第一次跨出國門的“新人”。不論是誰,不論之前是什么身份,每個人的心中都洋溢著一腔熱血,洋溢著一種激情,“我們將代表國家去幫助災區人民!
上午11時,在簡單隆重的出發儀式上,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我們一定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怕困難、連續作戰,積極配合災區政府和人民,全力救助傷員,不辱使命,保證完成救援任務,為增進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為祖國和人民爭得榮譽。
11時30分,隊員們告別了所有的送行者,踏上了通往災區前線的行程。
“這是我們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三次參加國際救援行動,我們肩負的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爭奪生命的救援使命,在這一危難時刻,我們將盡心盡力。
在過去的3年里,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每一次亮相中,都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世界的喝彩。
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又名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武警總醫院和解放軍某部工兵部隊聯合組建。時任共和國副總理的溫家寶親自為救援隊授旗。從那時起,我們國家有了一支現代化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由救援隊員、地震專家和醫護人員組成的這支專業隊伍,共分為三個支隊和一個直屬隊。三個支隊各有5個分隊:搜索分隊、營救分隊、醫療分隊、技術分隊、保障分隊;直屬隊則由參謀組、技術組、保障組組成。其組建原則是“一隊多用、專兼結合”;任務定位為“迅速搜索與營救由于地震或其他災害事故造成城市建、構筑物破壞而被壓埋的人員”;對救援隊的素質要求是“反應迅速、機動性高、突擊力強,能隨時執行緊急救援任務”;救援行動由國務院統一協調指揮。
成立3年多來,救援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救援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認真學習政策理論、地震知識和現場救助知識,刻苦訓練,積極參加模擬演練和實戰救災,初步具備了國內、國際地震災害救援的能力。2003年,救援隊實施了國內、國際共4次緊急救援行動,經受了實戰檢驗。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一伽師發生6.8級地震,救援隊首次參加實戰救援,為災區社會穩定、恢復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同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9級地震,救援隊初次登上國際救援舞臺,擴大了我國在國際救援事務中的影響;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12月26日伊朗7.0級地震,救援隊都及時趕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
中國國際救援隊雖然只有3年多的歷史卻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裝備,某些方面還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員在班達救援能力。在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先進設備中,其中六大設備堪稱王牌。一是光學聲波探測儀,又稱“蛇眼”,是利用光反射來進行生命探測的。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可深入極微小的縫隙探測,類似于攝像儀器。救援隊員將探頭放入需要探測的地方后,探頭可360度旋轉,救援隊員利用觀察器就可以把探頭探測到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聲波探測儀,它利用聲音的震動搜救遇難者。儀器的靈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發出微小的聲音,聲波探測儀都可以探測到。所以即使是被埋在瓦礫中的遇險者已經不能說話,但只要用手指輕輕敲擊,發出微弱的聲響,聲波探測儀都能夠及時捕捉到。三是紅外線探測儀,夜晚照明不足是影響救援工作及時展開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贏得更多的救援時間,科學家充分利用紅外線的反射,在黑暗中靠溫度來探測事故現場中還有沒有生命存在。四是液壓鉗,緊急救援隊員們隨身攜帶的液壓鉗體積不過普通鉗子大小,但是由于應用了液壓原理,一把液壓鉗卻能把倒塌房屋中縱橫交錯的鋼筋根根剪斷,為營救工作搶得寶貴時間。五是月球燈。救援隊員們還隨身帶有月球燈,兩個月球燈就能夠照亮一個足球場那么大的地方。六是氣袋。在緊急救援隊員隨身攜帶的工具袋中,有一只不過1米見方的氣袋,但它的威力卻可以把樓板抬起,將鋼絲頂彎。由于教援工作一般作業空間都比較狹小,因而所有營救工具都很小巧。這個小小的氣袋能夠頂起68噸的重物,以往救援隊員們對夾在兩層樓板之間的遇險者無從下手營救,現在可以用氣袋將樓板頂開,將受傷者營救出來。
通過3年多的裝備和訓練,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成為一支擁有222名隊員、8大類360多種23400余件(套)裝備、20余輛車輛、20余條搜索犬的“一專多能、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是一支達到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標準的國際救援隊。在2003年的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中,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依靠先進的技術水平,成功搜救幸存者1名,挖出遇難者4名。在參與救援的38支救援隊中,總共只搜救出幸存者兩名,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繼法國救援隊之后震區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隊伍。聯合國官員這樣評價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成為國際搜索救援舞臺上一支寶貴的力量”;“中國國際救援隊反應速度超常,集結迅速,印象深刻”;“通過阿爾及利亞和伊朗兩次國際救援行動,中國在國際救援舞臺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中國在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此次出征受災最重的印尼亞齊災區,重任在肩的隊員們又將迎接新的挑戰。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印度洋海嘯,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紀實5,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潘鵬,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