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和埃及接壤嗎,加沙和埃及接壤嗎圖片
記者 | 安晶
被哈馬斯打得措手不及之后,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開始了猛烈反攻,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成為風暴眼。
10月9日,以色列宣布全面封鎖加沙地帶,切斷對該地區的供電供水和燃料物資運輸。以色列國防軍則宣布重新控制靠近加沙地帶邊境的所有城鎮,同時加大對加沙地帶的空襲。
截至目前,本輪巴以沖突已造成超過16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以色列的死亡人數升至900人,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704人,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漲至687人。
為進行反攻,以色列在48小時內動員了30萬預備役軍人。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地面進攻的可能進一步增大,哈馬斯則威脅要處決以色列人質。
加沙地帶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在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0多萬人口,其中多達170萬是巴勒斯坦難民。由于遭以色列常年封鎖,加沙地帶也被稱為“露天監獄”,當地居民無法自由進出加沙,經濟狀況和生存環境惡劣。
一旦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勢必將出現更嚴重的平民傷亡。聯合國統計顯示加沙的200多萬人口中,有近100萬為兒童。
加沙地帶是一塊長41公里,寬6到12公里的狹長地帶,毗鄰地中海,與以色列和埃及接壤。
加沙所在地是歷史上巴勒斯坦地區的一部分,曾為奧斯曼帝國版圖,一戰后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
英國沿約旦河將巴勒斯坦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為外約旦,就是現在的約旦;約旦河以西稱為巴勒斯坦,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計劃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包括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等占巴勒斯坦總面積44%的地區,猶太國則占巴勒斯總面積的56%。而當地阿拉伯人口遠高于猶太人,獲得的土地面積卻小于猶太國家,且猶太國家的土地更為肥沃。
這項決議得以讓以色列建國,但引發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1948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入駐加沙地帶,自此直到1967年加沙地帶都由埃及控制。
1967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六日戰爭”,也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以及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
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控制持續了38年,在該地區修建了21個猶太人定居點。然而在這一時期,以色列遭到了巴勒斯坦人的不斷反抗,加沙地帶先后爆發了兩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后,以色列在1991年終止了加沙地帶的自由出入,開始收緊該地區巴勒斯坦人前往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和其他國家的許可證審查。1994年,以色列依照與巴勒斯坦簽訂的奧斯陸協議,開始將加沙地帶的部分自治權交給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而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后,以色列時任總理沙龍在2003年提出了“單邊脫離”計劃,準備從加沙地帶抽身、扔掉這個燙手山芋。
到2005年,以色列士兵和7000多名以色列人從加沙地帶撤離,21個猶太人定居點全部拆除。以色列將加沙地帶的控制權全部交給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是巴勒斯坦的官方代表,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領導。
但以色列的“單邊脫離”計劃同時也明確,以色列依然保持對加沙地帶領空的唯一控制權,以軍還將繼續在加沙地帶海域展開軍事行動,保持對加沙領海的控制權。與此同時,以色列開始延長加沙地帶的隔離墻。
據以色列媒體當時的報道,新建的隔離墻高七米,配備電網、瞭望塔、探測器、遙控機關槍和數百個夜視攝像頭。新的隔離墻和護欄總長60公里,造價達2.2億美元。
以色列繼續保持著對加沙地帶的鉗制之時,巴勒斯坦內部也動蕩不斷。
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中,哈馬斯擊敗法塔赫獲得多數席位。哈馬斯與法塔赫短暫組成的聯合政府迅速分裂,雙方發生內戰。哈馬斯在2007年6月控制了加沙地帶,到今天該地區依然為哈馬斯地盤,法塔赫則控制了約旦河西岸。
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后,以色列將加沙地帶定性為“敵占區”,從海陸空全面實施封鎖,嚴格限制人員出入。
以色列和埃及控制著加沙地帶的陸路通道,埃及與加沙地帶南部接壤處設有拉法口岸,以色列與加沙地帶接壤處設有凱雷姆沙洛姆口岸(Kerem Shalom Crossing)、埃雷茲口岸(Erez Crossing)等六個陸路口岸。
自2007年以來,以色列和埃及多次關閉加沙地帶的陸路口岸,以色列的四個陸路口岸已長期關閉。在此次沖突前,僅剩凱雷姆沙洛姆口岸和埃雷茲口岸還在使用中。
其中,凱雷姆沙洛姆口岸是連接加沙地帶與以色列的唯一商業口岸,運往加沙地帶80%的商品都通過該口岸。但對于什么商品能運入加沙,以色列有嚴格規定。直到2010年以前,建筑材料、工業原材料以及玩具、巧克力等“奢侈品”都不得運入加沙。
后來以色列放松了限制,允許日常用品進入加沙,但包括通信設備在內的軍民兩用商品不得運入加沙。為了繞開封鎖,哈馬斯在加沙地帶修建了龐大的地道網和地下指揮部,以躲避以色列的空襲同時將武器裝備源源不斷運入進加沙。
以色列人權組織吉沙(Gisha) 的統計顯示,從2007年到2014年,每月從凱雷姆沙洛姆口岸進入加沙的商品數量一直處于5000車以下,最低時僅2112車。從2015年開始,商品數量才明顯增長,最高能達到平均每月9918車。
除控制商品運輸,以色列還嚴格限制加沙地帶民眾前往其他地區。
據吉沙介紹,現行的以色列通行證僅允許加沙地帶居民以“特殊人道主義”原因離開加沙,包括近親去世或結婚、出國留學以及罹患重病在加沙無法醫治,以色列也允許少量巴勒斯坦人前往以色列打工。
從2007年到2019年,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不得進入以色列務工。從2020年起,以色列才放松限制,但前往以色列務工的巴勒斯坦人只能從事農業、建筑業、制造業等規定行業的體力勞動。2020年到2021年,加沙地帶只有不到0.1%的勞動力得以在以色列工作。
新冠疫情期間,以色列和埃及幾乎完全關閉了加沙地帶民眾出入的通道。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統計顯示,2020年,以色列的埃雷茲口岸和埃及的拉法口岸均關閉長達240天,只有少量重病患者得以離開加沙在以色列接受治療。
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羅伊(Sara Roy)在加沙進行實地調查后專門出書,把加沙的政治經濟現狀稱為“去發展化”。
她認為以色列在加沙的策略是有意制度性地將加沙與約旦河西岸和外部世界隔離,讓加沙變成無法生存之地,以最大程度削弱對以色列的威脅。
聯合國多次呼吁以色列終止對加沙的封鎖,警告封鎖是對普通民眾的懲罰。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的數據顯示,受常年封鎖影響,加沙地帶有81.5%人口處于貧困狀態,63%人口的食物得不到保障僅能依靠國際援助。
加沙地帶有95%人口無法獲得清潔水源;截至今年7月,當地每天供電只能維持11個小時,大部分電力來自以色列。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加沙失業率為46.6%,15歲到29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則高達62.3%。聯合國在加沙設立了八個難民營,部分難民營的人口密度為全球最高。
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指出,加沙地帶的社會經濟情況一直在持續惡化。該地區經濟以及創造就業的能力已經被摧毀,使得當地無法發展為高技能和擁有良好教育條件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