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廈旁邊;上海中心大廈旁邊的小區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究竟什么才能夠代表一座發達城市的繁榮程度?是往來如織的人潮,還是浩浩蕩蕩的車流,亦或是熱鬧鼎沸的環境氛圍呢?
在許多人眼中,能夠憑借一眼就被人認出或者記住的,“大城市”的標志,無疑是那些高聳仿佛要刺破天空的高層建筑,換言之只有高樓才是城市最好的象征。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在高度方面能夠排在前十位的建筑物中,就有多棟建筑位于我國的城市之中,而國內高度最高的建筑則是位于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廈。
這棟高度空前的大廈,究竟是怎么建設起來的呢?
上海中心大廈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大廈的高度超過了六百三十米,建筑整體重量更是達到了數十萬噸。目前排在世界第二高度,僅落后于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
在它的周圍矗立著同為高層地標的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和這些建筑一起,此地形成了一個上海市獨有的高層建筑群落,也為當地賦予了更多的商務功能。
當然更多的建筑群也不僅限于商用,僅上海中心大廈一棟建筑,就包含了多個用途的商業體,以滿足附近居民和往來人員的多方面需求。
上海中心大廈的占地面積超過三萬平方米,數百米的高度共有超120層的樓層,其中地上的部分就有119層,相對應的建筑面積超過了41公頃。
這一部分除了超過半數的辦公空間以外,還含有酒店,商鋪,會議宴會,娛樂休閑空間等部分。為了滿足辦公人員和其他客人的需求,大廈中的停車場也設置了大量的車位。
要建成這樣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資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上海中心大廈的總體投入達到了驚人的近150億元,自2008年開工后經歷了六年時間才竣工,并在2017年啟用。
如今的人們看到它時,多半會被它弧形的外表,或者雙重特殊玻璃幕墻的設計所震撼,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棟建筑在開工之前曾經遇到了不小的難題。
這個所謂的難題首先來自于打地基,本來建造一座高度超六百米的高樓就不容易,更不用說還要造在一片松軟的土地之上了。
倒不是當初籌劃的時候,在選址上出現了疏忽,而是陸家嘴這個地方的土地大多具有松軟的特點。眾所周知浦東新區本是黃浦江對岸的一塊沖積地塊,其誕生的時間也不足百年。
盡管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重要的商業窗口,但在其上搭蓋建筑仍然是一種艱苦的挑戰,更不用說要建這樣的一棟高樓了,對于設計師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想要樓體成功建成并保障后續的安全,意味著設計者需要打破常規,另辟蹊徑。
其實在松軟地面上蓋樓房的技術,并非這次建設工程的首創,畢竟許多國內外的海濱度假村在建設之初,都需要面對在沙灘上打地基的問題。
為了計算出土壓力對地基部分各分區,如主動區,被動區等部分造成的影響,通常在建筑設計之初需要通過朗肯土壓力計算方式,在實地測試之前進行盡可能精確的預測。
盡管實地考察取得更為準確的數據,是建筑動工之前不可或缺的步驟,但預測數據越準通常也意味著設計準備越充分,對于時間成本和建筑成本都是一種節約。
所謂的土壓力計算原理,是指以金屬材料為對象,考慮到二維和三維應力狀態下,對于不同的土壤結構材料,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土體破壞情況參數。
上海中心大廈的設計人員,在對當地土質進行技術分析后,決定摒棄傳統的壓力計算方式,轉而使用SMP這種新型的計算方式以適應浦東地區獨特的粒狀土壤結構。
事實證明,使用SMP方式計算出來的數據,要遠小于傳統朗肯方式的數值,也意味著新的計算方式算出來的結果更為精確,以此為依據設計出的支護結構的強度潛力也更高。
在地基承重部分的設計中,工程師們采用了多個加固樓體的方式。如為了讓建筑不會因為高度的問題,受到狂風或微感地震的影響,施工之初就埋下了近千根混凝土基樁。
在此基礎上再利用混凝土灌注的方式,將這些本來各自獨立的地樁,融合成堅固的一個混凝土整體,這樣就可以給重達數十萬噸的樓體以足夠的支撐。
而這些設計在地下的巨大空間,也并沒有被白白浪費,而是成為了多達五層的地下建筑空間。既可以用于特殊需要的建筑用途,也可以作為停車場使用。
為了及時對地基部分進行混凝土灌注,據說當時上海地區八成以上的混凝土攪拌車,加上數百名的建筑工人在節假日期間連續不停地忙碌了數十小時,才完成這關鍵的一步。
經過數年的努力,上海中心大廈終于投入了使用,在人們驚嘆于它令人著迷的外表的時候,其自身作為新時代綠色建筑的身份,卻并不為人們所熟知。
早在建設之初,這棟建筑的設計理念就包含了,如今最受重視的“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技術的利用,和對于空間的充分利用的理念。
在建筑的整體建設中,上海中心大廈采用了新式的千噸調諧阻尼器,不但可以通過反相位共振緩解大樓因為風力造成的搖擺幅度,同時數百個傳感器的集成設計也可以檢測環境。
在如此完善的設備的助力下,該建筑在建成后已經多次在臺風中經受住了考驗。如2018年的“安比”臺風,和次年的“利奇馬”也僅讓大廈振幅達到了1米以下的程度。
在建筑外立面使用玻璃材質,并非是上海中心大廈的首創,但使用雙層玻璃的作法則是一種設計的突破了。設計師們決定利用玻璃自身的遮陽和水平固定外遮陽相結合的方式。
其中外幕使用的是特制彩釉玻璃,而內部使用中空玻璃在兩者間形成溫度緩沖區,避免室內溫度直接與外界傳導的同時,也可以控制日光的照射角度已提供足夠的采光。
由于是玻璃材質設計,所以避免光污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在設計上大廈的幕墻被設計成為退臺式,輔以反射率更低的玻璃原料,包括建筑內部和頂部也能避免眩光。
不僅僅在建筑的外部,大廈之中同樣使用新型科技和能源技術,既保障了人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同時也可以兼顧節能減排的目的。
首先大廈的用電系統整體,是由智能控制系統統一管理的。無論是其中的電梯,照明,還是空調,通風系統,都可以根據天氣和光照的時間變化,及時的給與調整和響應。
同時在供電之余排出的余熱,還可以通過回收設備進行回收并使用在其他地方,避免造成浪費;額外設置的新能源發電設備,也可以在電路故障等情況下,作為備用電源使用。
上海中心大廈還利用了地下恒溫的原理,用地源熱泵促進了水溫的常溫化。在夏季的時候使水溫下降,冬季則可以讓水溫上升,從而解決了加熱或者降溫所需的能源。
在大廈的頂部,就是前文提到的風力發電機組所在地。除了在平時可以為頂部景觀照明的供電來源以外,還可以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起到緊急照明的作用。
未來高層建筑的發展方向,離不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終目的,所以大廈的綠化也就成了重要的一環。上海中心大廈通過綠化設置,選擇了適宜植物和場地雨水控制的方式。
在三萬多平方米的室內空間內,綠地面積的建設就超過了三分之一,且綠地中不但包括傳統的草坪和低矮灌木,同樣包括喬木和本地常見植物相結合的群落。
在大廈內部還設有二十多個公共花園,這里廣泛種植了多種珍貴的花卉和觀賞植物,由于可以為建筑內所有人提供休息空間,空中花園也成為了節約空間,物盡其用的一個典范。
盡管距離投入使用已經過去了數年時間,但上海中心大廈不但沒有“過時”,反而在如今的城市中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上海中心大廈無疑成為了我國在環保建筑領域的一個重要嘗試,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學習并開拓更加環保高效的道路,為新的建筑工程形式提供廣泛經驗。
參考資料
1《“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技術應用——以上海中心大廈為例》
2《超高層建筑項目設計管理的技術管理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廈項目為例》
3《上海中心大廈生態宜居環境營建理論與實踐》
4《SMP準則修正的土壓力在上海中心大廈基坑的應用研究》
本文由“腦洞館長”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