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齋1917年出生于山東壽光,于1948年跟隨部隊前往臺灣,2000年在臺灣身故。自身故至今23年的時間里,親人一直尋找其骨灰下落,偶然間,其家人與臺灣“靈魂擺渡人”劉德文取得聯系,在劉德文半年多的努力尋找下,終于找到了吳心齋的骨灰。
回家團聚是去臺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心愿。自2003年起,20年來,劉德文每年抱著過世去臺老兵的骨灰跨越海峽十幾次,護送近300位老兵骨灰魂歸故里,因此他也被稱為“靈魂擺渡人”。
談起護送老兵回歸故土義舉的緣由,劉德文回憶道,作為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的里長,每逢節假日,他都會走訪一些老兵。其間,他對老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十幾歲就離開家鄉,跟著部隊到了臺灣。在這里無兒無女,沒有親人,他們把我當成他們的兒子,我也把他們當成我的父親。”
“里長,可不可以等我死后,把我的骨灰背回家鄉,葬在我父母的墳旁。”劉德文告訴記者,2003年春天,一位年過九旬的大陸老兵提著兩瓶高粱酒走進他辦公室后的殷殷囑托讓他難以忘懷,自此,劉德文便開始專職做送去臺老兵魂歸故里的“擺渡”工作。
起初,由于子女年齡尚小,劉德文辭去原本工作義務送老兵骨灰歸根的善舉,妻子無法理解。劉德文說,為說服妻子,2005年,他帶著妻子一起護送去臺老兵的骨灰回到老兵的家鄉山東萊陽。年逾九十的老兵弟弟前來迎接,“我們甫一見面他就跪下了,并連續跪了三次,攔也攔不住。”
“第一跪是感謝你,第二跪是接我哥哥,第三跪是因為你圓了我和父母的心愿,你是我們家的恩人。”劉德文回憶道,“當時老兵弟弟拉著我的手哭,我妻子也感動得直落淚。她和我說‘你繼續帶老兵回家,小孩子我來養’。”
得到家屬支持后,劉德文也更加安心的投到“擺渡”事業中,也有越來越多老兵或老兵的親屬找到劉德文,將老兵生命最終的歸宿托付給他。劉德文說,“每一次對方找我,我都會給他們一句承諾,‘我會竭盡所能幫助你,也會堅持做到底’。這已經成為我的‘口頭禪’。”
在護送老兵回家途中,劉德文常常要坐綠皮火車或長途汽車,途中住宿也只選擇最便宜的旅店,但每次他都會為老兵多預留一個座位和一張床鋪。“這無法用金錢衡量,我把每一位老兵都當作是自己的親人,心存敬意。”
“雖然我與老兵們的大陸家屬素昧平生,但我也與他們成了至親。”劉德文說,兩岸血脈相連,親情無法分割,他將繼續堅持做“靈魂擺渡人”,希望能送越來越多的老兵回家。“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不動了,我的后輩也會傳承‘擺渡’的槳,肩負‘靈魂擺渡人’的使命。”
“歸來吧,歸來喲,我已厭倦漂泊……”劉德文還將無人祭掃的老兵墓碑等記錄下來,一一建檔造冊,目前已整理了7000多位過世老兵的資料。“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希望身在異鄉的靈魂都盼得大陸親人尋訪,讓所有的去臺老兵都能魂歸故里。”劉德文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