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后發展為世界性宗教之一。唐永徽二年(651年)傳入中國。伊斯蘭教在上海的傳承有數百年歷史,著名的松江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4世紀的元朝至正年間,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清真寺。
“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弘揚和平中道精神,團結包容,開放進取,是上海伊斯蘭教界的優良傳統。”丁俊表示,近代以來,上海伊斯蘭教界始終立于時代前沿,開新風,倡新學,與全國人民同呼吸、共患難,涌現出不少著名愛國人士。如抗戰期間達浦生阿訇只身赴中東宣傳抗戰正義事業,新中國成立后又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并留京工作,還以宗教顧問身份參加萬隆會議,為新中國的人文外交作出貢獻。
在上海小桃園清真寺內的楠木書柜上,刻有幾行醒目的隸書大字:“多文為富,以學癒愚。開卷有益,與古為徒。為善最樂,讀書便佳。”丁俊說,從中可以感受到上海伊斯蘭教界崇善好學、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所浸潤的濃郁風采。
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成立于1962年3月,一直積極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參與上海對外人文交流,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宗教故事,展示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時代風貌。
“身處國際大都市上海,上海伊斯蘭教界堅持胸懷天下,積極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上海故事,特別是上海伊斯蘭教和上海穆斯林的故事。”丁俊介紹稱,小桃園清真寺、浦東清真寺、松江清真寺等多次接待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要和外國貴賓;在開齋節、古爾邦節以及平時的聚禮日,上海各清真寺中都有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駐滬領館人員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留學生、商人、海員等國際友人,成為增進中外友誼、促進民心相通的場所;在世界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中,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亦參與其中。
丁俊表示,宗教界是宗教中國化的實踐主體,上海伊斯蘭教界將增強推進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主動、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秉承“伊儒會通”優良傳統,努力做新時代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就伊斯蘭教而言,推進在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宗教經典譯介與闡釋,是一項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時代任務。丁俊表示,在新時代,伊斯蘭教界要以時代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做好當代中國語境下的譯經、解經工作;推動“伊儒會通”歷史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經典教義中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價值理念,弘揚和平中道思想。
“新時代中國穆斯林不僅要與中國各族人民攜手互助,還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促進文明交往互鑒。”丁俊認為,伊斯蘭教中國化“不能關起門來”,而是應該積極開展宗教對話與國際交流,借鑒世界各國宗教本土化的經驗,特別是了解和研究當代國際伊斯蘭教界與學術界結合時代進步闡發中道思想、推進宗教本土化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加強與各國宗教界在闡揚和平中道、批駁極端主義、推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等方面的交流。
此外,丁俊表示,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還需要學術界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深化學理闡釋,加強對包括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在內的伊斯蘭研究。“目前,我們正在開展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以期深入理解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理論內涵,并探索實踐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