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TVBS報道,“海獅號”前身是美軍二戰末期出廠的柴電潛艇系列,原先名稱為“帶魚號”,1944年11月下水、1945年3月17日服役,當年7月底開往太平洋海域,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落幕。沒有參與二戰戰斗的“帶魚號”,完成巡航后回到美國,從此之后直到退役前,都只在地中海、加勒比海等區域活動。1973年,“帶魚號”從美國海軍除役,同年移交臺海軍,改名為“海獅號”,直到2005年才對外公開。
“海獅號”潛艇首任艦長關振清日前接受臺灣中天新聞臺采訪,被問及外傳該潛艇是否不能發射魚雷時稱,都是好的,就是沒有魚雷發射。
臺灣《聯合報》此前報道,1973年臺灣地區向美國爭取到潛艇時,理由是“協助水面艦反潛操演”,但美方并不打算讓臺海軍具備水下攻擊的能力,因而雖出售潛艇,但卻不賣魚雷。80年代后半期,臺海軍雖購得荷蘭的劍龍級潛艇,引進德國SUT魚雷,但兩艘潛艇的射控裝備并沒有發射現代化魚雷的能力,因此還是無法使用。
有島內網友在新聞留言中自嘲“臺灣真厲害呀?”,還有人反問“很驕傲嗎?美國很得意嗎?我們還是美國軍備的環保回收場嗎?”
不少外國網友也在X平臺留言,呼吁美國政府應買回這艘“傳奇”潛艇,讓“海獅號”進行整修保護后以文物型態對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