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10周年)寫意工筆兩相協,共建“一帶一路”風鵬正舉
【中亞專線】(“一帶一路”10周年)寫意工筆兩相協,共建“一帶一路”風鵬正舉
中新社阿斯塔納10月2日電 題:寫意工筆兩相協,共建“一帶一路”風鵬正舉
中新社記者 張碩 文龍杰
“我很榮幸當時親歷現場并見證了歷史……今天回憶起來更覺震撼,(因為)一切正在從擘畫變成現實”。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十年后,在習近平主席當時發表演講的大廳,作為親歷者之一的哈薩克斯坦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她還說,“關于絲綢之路,哈中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包括我在內的聽眾都很振奮,掌聲一次又一次響起。”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朋友圈”不斷擴大。十年來,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中國83%的建交國。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實實在在惠及共建國家民眾。正如哈薩克斯坦國務秘書卡林所說,在各方努力下,“一帶一路”已成為一條開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贏之路。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格外看重共建“一帶一路”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成就。他表示,過去有些人不抱信心的中歐班列,如今在班列次數和路線上都穩步提升。他認為,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是中亞的繁榮與輝煌之路,該倡議使中亞國家重新煥發活力,從“陸鎖國”變為“陸通國”。
共建“一帶一路”也促進了文明對話,智庫、媒體、青年、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哈薩克國際通訊社副總編輯哈納特·托卡巴耶夫對記者說,共建“一帶一路”使哈中兩國民眾之間了解加深,“走得更親更近了”。
托卡巴耶夫近日剛結束在中國的媒體交流活動回到阿斯塔納,十年前,作為記者的他也在現場聆聽了演講。
“我是歷史親歷者”,他對記者說,“當時尚不能完全理解倡議的深遠意義,當看到眾多項目成果,才意識到十年前這一倡議的提出是‘歷史性的’,也讓我對未來有了新的認知與期待。”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擘畫歷史的“大寫意”成為書寫歷史的“工筆畫”,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斷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絲綢之路的繁華盛景,承載著共同記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大寫意”畫出坐標系,錨定大勢。“工筆畫”精耕細作出的豐碩成果生發出新的動力,使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形成良性循環。
展望未來,奧托爾巴耶夫指出,越來越多中亞地區的年輕人希望參與中國提出的這一倡議,為實現本地區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諾羅夫認為,“一帶一路”規模宏大、開放包容,是貿易投資、交通運輸、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國際合作新平臺,為應對地緣政治緊張、經濟復蘇乏力、能源和環境危機加劇等凝聚全球力量,開啟新的十年,值得熱切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