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展與人權保障”邊會在日內瓦舉行
中新網日內瓦9月28日電 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4屆會議期間,“和平發展與人權保障”邊會當地時間27日在日內瓦舉行。
邊會由重慶市亦格社會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人權研究會及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主辦,5位專家學者作主旨發言,瑞士、法國、德國、伊朗、西班牙、葡萄牙、巴基斯坦、也門等10余國近40位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研究機構代表出席會議。
重慶市亦格社會發展促進中心理事長張永和提出“和平發展權”概念,表示“和平發展權”連接“和平權”與“發展權”,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連接東方與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彌合人權理論和道路分歧,成為國際人權共識。
瑞士前駐華武官、漢學家賀彼得(Peter Hediger)表示,美國采取諸多手段遏制中國和平發展,但這種企圖注定失敗,因為中國一直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已向世界證明中國發展道路的正義性。中國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突破美國霸權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堅持在尊重他國的基礎上捍衛自身合法權益,而不尋求主導世界秩序。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表示,近年來國際關系出現反多邊主義、排他性外交政策等觀點及退出國際合作機制等行為,為國際合作投下陰影。要提升國際合作的有效性,特別需要注意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堅持“以人權為導向”方法。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李婉琳表示,必須用可持續發展思路看待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可持續發展由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組成,其中環境可持續是基礎。中國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現代科學內涵,有利于解決代際正義問題。
巴基斯坦里法國際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瓦利德·拉蘇爾(Waleed Rasool)表示,中國發展道路體現了《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中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國際發展促進舉措指向“積極和平”,通過強化區域互聯互通帶動產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條件和民眾生活水平。
在互動討論環節,多位嘉賓表示,中國和平發展理念與發展路徑對國際社會具有重大借鑒意義,期待中國在反恐、化解國際和地區沖突、推動區域平衡發展等方面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