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董耀會一直從事長城的保護研究工作。1998年和2002年,他作為國家指定專家,先后陪同兩位美國總統參觀長城。美國總統面對長城這一古代防御工程,也提出了一個大多數人都困惑的問題:“中國古代為什么要耗費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長城?”董耀會回答道:“修建長城是為了不打仗,建筑長城的人并不想打仗。”
董耀會說,長城的修建實際上就是來構建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秩序。“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既有沖突性,也有互補性,但如果處理不好,沖突性放大了,那戰爭就多了。如果雙方能和平穩定發展,對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一個促進。”
“理想的狀態就是農耕文明的人群在長城里邊種地,游牧文明的人群在長城外邊放牧。通過長城各個關口進行貿易互通,彼此相互依賴,避免戰爭。”董耀會解釋說。
在董耀會看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追求和平、守望和平、遵守秩序、構建秩序的文明形態。而長城作為中國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西方的專家學者可以通過長城的重要屬性來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
除了更好地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董耀會認為,在新的旅游發展模式下,要讓長城以及長城文化和旅游真正融合在一起,全方位發展。
“比如京津冀三地長城一脈相通,有著豐富的長城資源,如果在此基礎上建成長城國家文化步道,游人通過觀賞沿線不同區域的自然景觀、領略各地獨特人文風情,相信將會吸引到世界各地攝影、徒步愛好者們近距離感受長城,了解長城文化。”董耀會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