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探訪廣東僑鄉信宜千年古城八坊村
中新社茂名9月27日電 題:仲秋探訪廣東僑鄉信宜千年古城八坊村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臨近中秋節,在有著逾1400年歷史的古城八坊村,不少剛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回來與親人團聚的海外鄉親,正忙著串門拉家常,歡笑聲不絕于耳,其樂融融。
八坊村古城位于廣東知名僑鄉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老村長梁啟輝告訴記者,八坊村古城設有東南西北4個城門、八個牌坊,“八坊”之名由此而來。從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開始,八坊村古城歷經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國逾千年歲月,相繼建造了學宮(大洪國王宮舊址)、起鳳書院、楊筠松紀念館等,城中合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作為曾經的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縣治中心,當時古城的錦繡繁華由此可見。
從八坊村文明街進入學宮,記者見到了古韻悠悠的大洪國王宮舊址。學宮是八坊村古城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元朝,經明清兩代多次復修、增修、重建,現存有欞星門、賢關坊、圣域坊和大成殿等。清咸豐十一年,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釭率部攻占信宜,重建大洪國,定都信宜城,以學宮為王宮,使之成為廣東省近代史上農民起義斗爭的重要遺址,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陪同采訪的梁啟輝說,八坊村古城擁有嶺南罕見的古書院群,這些古書院群多為四合院式的磚木結構,極具嶺南古建筑風格。當年,古書院群是粵西最大的教育集合地,一度承載著粵西啟蒙教育和逐級深造的重任。據史載,僅在清朝乾隆年間,這里就出過進士10人、舉人70人、貢生343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粵西學子。
提到八坊村古城的名人,梁啟輝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他說:“八坊村的李季濂創辦的粵西人‘下南洋’中轉站——‘錦綸泰’商行,也讓八坊村成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人到東南亞務工的重要輸送基地。”
“當年,‘錦綸泰’商行墊資幫助‘下南洋’務工的困難鄉親,全程安排食宿,直到他們在南洋找到穩定工作后再支付費用,鄉親們感恩戴德。據記載,在‘錦綸泰’商行的幫助下,曾出現過年度‘下南洋’人數2萬人的高峰。”梁啟輝老伯如是說。
八坊村古城還有一條始建于民國時期的異域風情騎樓街,獨具東南亞特色。據信宜市鎮隆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信宜市現有華僑和港澳臺同胞50余萬人,其中光是八坊村李氏家族就有數百人在馬來西亞安家立業。當年,在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鄉后便將嶺南民居的建筑特色與南洋建筑特色相結合,建起了一棟棟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筑。如今,當地政府將騎樓街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之一,讓游客了解南洋文化的同時,還為返鄉省親的僑胞們提供交流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