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南橘北枳”,美國應該反思
【鳴鏑】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向國會提交報告將中國認定為所謂“主要毒品來源國”。
這多少有些意外。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毒販最忌憚、只能繞道走的地方。
從數據上看,美國人口僅占世界5%,卻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可謂全球禁毒事業的黑洞和亂源,是一家獨大的主要毒品需求國,實在是沒有資格對中國的禁毒努力說三道四。
然而,美國將自身的毒品問題與中國掛鉤又不奇怪——美國只要生了病,通常想讓別國吃藥。
當下,美國國內芬太尼危機愈發嚴重,有關芬太尼致死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
今年5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三名女學生為了考試服用過量“聰明藥”而抽搐不止,而其中致死的兩位學生并不是什么“傻白甜”,是實打實的學霸。一人正在攻讀神經科學學士學位,另一人已拿到了谷歌的入職通知。
惋惜歸惋惜,這一幕在美國卻極其常見,她們只是每年10萬死于藥物過量者中的兩個。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自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藥物過量使用奪去了超過10萬人的生命,其中約三分之二由以芬太尼為主的阿片類藥物造成。
要怪芬太尼嗎?似乎也怪不著。
這是芬太尼版的“南橘北枳”——在中國只是普通的醫學用品,在美國卻成了禍害上百萬人的毒物。
2021年,美國服用以芬太尼為主的阿片類藥物致死的人數激增至超過8萬人,比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美軍陣亡人數的10倍還多。
在中國,美方宣稱的“芬太尼前體”絕大部分只是普通化學品,從未成為問題。這得益于中國一直對毒品持零容忍態度。
2019年5月,中國在全球率先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截至2022年6月,中國已列管449種麻醉品、精神物質,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嚴的國家。
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等禁毒執法部門通報,2019年9月至今,美方未再查獲來自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
美國將芬太尼危機甩鍋給中國,純屬惡意抹黑,卻根本治不了自己的病——毒品問題的根本在于其自身監管。
現實中,美國政客從制藥企業獲得大量政治獻金,作為交換,在制定相關藥物的管控政策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藥品監管淪為擺設。
美國專家安德魯·克洛尼曾表示,美國制藥企業淡化阿片類止痛藥的成癮風險,在游說組織的推動下,在25年前放寬對處方類阿片藥物的開具限制,成為此類藥物成癮的源頭。
相關數據顯示,此前十年間,制藥商投入近25億美元用于游說和資助美國國會議員。
國會約90%的眾議員、100名參議員中的97人都曾接受制藥企業的競選捐款。
一些政府監管機構的離職官員經常馬上加入制藥行業,幾乎沒有“空窗期”,“政商旋轉門”旋轉不停。
在芬太尼危機之前,奧斯康定也曾造成美國21世紀最深重的公共衛生災難。
從1999年到2017年,累計20萬美國人死于與奧斯康定和其他處方阿片類藥物有關的過量服用。生產商普渡制藥最終被起訴,并于2019年提出破產申請。
奧斯康定為何由止痛“靈藥”變為致命“毒丸”,看看普渡制藥的市場推廣秘籍就明白了:
一是把監管者變成“廣告商”。在不可言說的公關努力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奧斯康定上市,并放任普渡制藥向公眾暗示其成癮風險低于傳統止痛藥。在內部報告中,普渡高管稱FDA批準的該企業聲明是“營銷的絕佳工具”。
二是把醫生變成“銷售員”。普渡又花重金游說醫療行業,招募數百名醫生為其宣講,成功說服更多醫生拋開對成癮性的擔心,給患者開更多的奧斯康定處方。
前者無疑是根本原因。不管是之前的奧斯康定,還是現在的芬太尼,其從正常的醫學藥物變成“毒丸”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政府監管的缺位。
對癥下藥,美國政府要做的應該是擺脫藥企政治獻金誘惑,加強國內處方藥監管,減少國內需求和供給。
美國甩鍋中國,最多如嗑藥一樣,帶來片刻的解脫和愉悅,實則損傷身體肌理。
藥勁過去后,本就內嵌于美國政治中的結構性病癥將愈加積重難返。
(作者:新鴻)(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