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王磊指出,連接著陸與海的濱海地區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鮮明的自然資源稟賦,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局限性。地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濱海地區尤其如此,種種環境問題直接威脅著濱海地區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攜手行動起來,加強濱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在報告中反復強調:“灘涂不是荒漠,它有著豐富的生物群落。”蘇紀蘭表示,濱海濕地作為海陸之間的過渡帶,具有很高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很重要的淺海生態系統,是近海中主要的藍碳碳庫。凈化水質和魚類棲息地(尤其仔稚魚)兩類功能對近海生態環境健康至關重要。
“潮灘在中國的濱海濕地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它長期被公眾忽略了。”蘇紀蘭介紹,據2018年的遙感估算,中國的紅樹林、鹽沼、潮灘的總面積近7500平方公里,潮灘獨占近5800平方公里,占到全國濱海濕地的四分之三。他特別提醒,濱海濕地的服務功能與近海生態環境的健康密切相關。濱海濕地的治理,必須基于生態系統,保持治理與生態系統的協調。在沒有充分的科學基礎支持下,不宜輕易改變或“恢復”潮灘。
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在肯定全球環境保護成果的同時表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依舊面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損失,污染和廢棄物增加三重危機。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全球環境治理能取得進展,必須以一個又一個的國際合作為基礎。
近年來,江蘇省系統開展濱海地區的濕地修復、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等。據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介紹,江蘇省已累計修復濱海濕地14萬畝、海岸線超300公里,有力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江蘇愿意與各方就濱海濕地治理和保護、濱海空間規劃和管控等主題交換經驗、深入探討,共同推動濱海生態的保護。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王磊表示,濱海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仍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希望這次論壇的舉辦可以擴大各國在濱海生態保護修復理念和實踐方面的共識,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攜手開啟濱海地區綠色發展新篇章,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濱海畫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