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亞運相會,邁向體育強國
——一場競技體育的賽會
亞運會已走過72個年頭,回首第一屆新德里亞運會時,正處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還無法組建出一支體育代表團。
直至197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踏上亞運賽場。在伊朗德黑蘭,名將蘇之渤“射落”中國亞運首金。那屆比賽,中國軍團拿下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
1982年,亞運會再次回到印度新德里。這一次,中國體育代表團創造歷史,以61枚金牌首次名列亞運會金牌榜榜首。
正是源于在亞運會賽場的不斷突破,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奧運賽場后,由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摘得中國首枚奧運金牌。那屆盛會中,郎平領銜的中國女排、獨攬三金的“體操王子”李寧等人,成為中國一張張閃亮的新名片。
1990年,中國迎來首個本土舉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北京亞運會。萬眾矚目下,許海峰點燃主火炬,中國體育代表團狂攬183枚金牌。直到20年后,當中國再一次成為東道主時,這一紀錄才被打破。從1982年第九屆亞運會開始至今,中國軍團已連續10屆獲得金牌總數第一。
49年來,從首次參加亞運、首次承辦亞運,到如今第三次成為亞運會東道主,中國體育事業早已迎來滄桑巨變。
在競技體育獨特魅力引領下,大眾對于體育的認知不再局限于金牌,也不僅僅甘當“觀眾”,全民健身逐漸成為一股熱潮和生活方式。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的相互作用下,讓中國在體育強國之路上走得更加扎實有力。
與世界相會, @未來
——一場國際交流的約會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亞運會記錄了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今,透過亞運之窗,中國與世界又一次交融。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三個“最”字,充分彰顯中國的大國風范和強勁實力。
“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指引下,56個科技感滿滿的亞運場館,彰顯了中國智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實現綠色低碳的決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承擔“大國責任”的擔當與魄力。
杭州亞運會,不僅是中國與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盛大約會,更是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體育作為獨特的國際語言,承載了友誼與團結、和平與公平、關愛與尊重。
面對前所未有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面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全人類挑戰,唯有團結攜手、交融互助,方能攜手同行、成功應變。這也正如杭州亞運會主題口號“心心相融,@未來”所詮釋的深刻內涵。
與文化相會,讓薪火相傳
——一場文化交融的展會
中國與亞運會的三次相遇間,也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與魅力。
從手持金牌奔跑的吉祥物熊貓“盼盼”,到詮釋著吉祥、和諧、幸福、圓滿的吉祥物“五羊”,再到如今兼具豐富傳統文化元素和未來感的“江南憶”組合。
正如傳遞的亞運火炬,中華文明在“薪火”相傳間源遠流長。通過亞運的“薪火”相傳,中國也向世界傳遞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杭州亞運會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無處不在。“大蓮花”“小蓮花”“大玉琮”“杭州傘”等場館造型、呈現杭州湖山景觀的“湖山”獎牌和“青花瓷”禮服、取材自錢江潮的“潮涌”會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
吉祥物“江南憶”組合,將貫穿古今的江南風韻、華夏文明寓于機器人整體造型中,傳統與現代的勾連將華夏亙古不變的傳統文化娓娓道來。
設計理念中,“江南憶”中的“琮琮”來自良渚文化,代表著文明的傳承和中華文化自信;“宸宸”來自大運河,體現智能亞運理念;“蓮蓮”來自西湖,頭頂上蓮葉般的紋路交織相連,象征著杭州的生態文明。
在文化符號的講述中,中國將其深厚文化自信展現得淋漓盡致。
與杭州相會,點亮城市之光
——一場城市風情的盛會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如今,錢塘江畔的古城杭州,已經準備好迎接八方來客。體育元素滿滿的地鐵站、亞運限定版復興號、隨處可見的吉祥物江南憶“三小只”……
雖然杭州亞運會是亞運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一屆,但在綠色辦賽理念的引領下,綠色低碳技術融入場館設計和運營等環節。56個競賽場館中,僅有12個為新建場館,其余均為改建或臨建場館。
按照“賽時為亞運、賽后為城市”原則,位于杭州拱墅區的亞運會電競場館、紹興柯橋羊山攀巖中心等場館,亞運結束后將承擔日常演出、球類賽事、展覽、青少年研學基地等活動,杭州亞運村也將成為眾多市民的家。
而在萬眾矚目的開幕式中,將打破以往大型活動既定的“煙花表演”設置,選擇采用數字煙花,通過數字科技三維動畫、AR技術,讓觀眾看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煙花盛景。
一個富有詩情畫意、活力創新、綠色智能的杭州,將被亞運之光點亮。一個綠色低碳、美麗和諧、自信自強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也將透過亞運之窗展現給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