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先天不足”的印太經濟框架能走多遠?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先天不足”的印太經濟框架能走多遠?
作者 宗經倫
美國政府主導建立的“印太經濟框架”已誕生一年多,但從現實層面看,進展情況并不樂觀,其間甚至傳出個別成員國暫時退出框架貿易領域談判的消息。分析人士認為,“印太經濟框架”自誕生之時就存在多重“先天”硬傷,注定走不穩、走不遠。
硬傷一:地緣政治色彩濃厚
美國政府官員曾公開表示,組建“印太經濟框架”的目的是反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該框架自誕生之際就暴露了明顯的針對性和對抗性,充滿濃厚的地緣政治色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分析指出,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經濟分支,“印太經濟框架”目的是要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加速打造對華競爭優勢,鞏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霸權地位。為此,美國通過重塑產業鏈、實施“友岸外包”等手段,妄圖打造自己主導的排華“小圈子”。
“此種做法,與該地區的一體化趨勢背道而馳,不僅將破壞亞太地區各國間業已形成的良好經貿合作關系,也將破壞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蹦咴戮照f。
硬傷二:空有“野心”,缺乏實質性內容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看來,“印太經濟框架”的提出并非經過美國政府深思熟慮,更像是臨時拼湊的產物,缺乏長期規劃和實質性內容,存在先天不足。
英國國際關系分析人士湯姆·福迪直言,“印太經濟框架”制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概念,試圖決定游戲“規則”,試圖假裝該區域最大的經濟體和貿易國中國并不重要。充其量,“印太經濟框架”只是一個口號,因為它忽視了地理和經濟的現實,完全基于意識形態甚至是一廂情愿的幻想。
在評價當前“印太經濟框架”進展情況時,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張立表示,盡管當前“印太經濟框架”在貿易和供應鏈合作方面已有所推進,甚至達成了一些“成果”,但仍很有限,算不上產生實質性的進展和對成員國的貿易實質利好。
硬傷三:“印太經濟框架”內部分歧大
近日,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披露的報告顯示,盡管美國努力加強與“印太經濟框架”成員的關系,試圖使其遠離中國,但這些國家對華經濟依存度反而更加提升。這進一步反映出“印太經濟框架”內部存在的分歧。
張立指出,于成員國而言,盡管美國試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令其盟友與中國疏遠關系,達到壓制中國的目的,但并非所有國家和美國一樣都希望把中國從亞太地區的經濟和技術網絡中排擠出去。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直言,“印太經濟框架”是一個幾乎“沒有人真正想要”的經濟框架,其在向成員國提出提高勞工標準等繁瑣要求的同時,并沒有提供美國的市場準入作為回報。這顯然與成員國追求利益的訴求相悖。
“把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市場排擠出去有??陀^經濟發展規律?!睆埩⒄f,出于政治戰略利益考量,美國或許可以承受人為筑起“小院高墻”帶來的經濟損失,但該做法是否值當,其他國家需要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
在美國國內,“印太經濟框架”的推進同樣面臨挑戰。屠新泉指出,在美國國內黨派斗爭激烈、保護主義勢力對貿易自由化缺乏興趣的背景下,拜登政府若將“印太經濟框架”拿到國會尋求批準,將面臨一定阻力。
分析認為,若未得到國會批準,這就意味著“印太經濟框架”無法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貿易協定,只能提供一個松散的伙伴關系,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