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研成果敲響警鐘生命之樹的多個分支遭受“砍伐”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佳欣
科學家對人類活動引發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敲響了警鐘。
9月18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人類行為正在將“生命之樹”的整個分支推向滅絕的邊緣。
研究人員稱,由于人類活動,動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平均水平高出35倍。這進一步證明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進行,而且還在加速。
首次由單一物種造成的滅絕
刊登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稱,人類在93萬年前可能近乎滅絕,世界人口曾長期只有千人規模。西班牙《國家報》刊文稱,盡管人類只占地球生物量的0.01%,但目前該物種已占現存哺乳動物總數的36%。人類飼養的牲畜占到了哺乳動物總量的60%,剩下僅4%的才是野生哺乳動物。
在我們的星球上,96%是人類和人類的食物。然而,人類的進步還在不斷地擠壓著其他動物的空間。
2018年9月14日,《科學》雜志的一篇社論稱,因為人類的短視,讓整個世界處在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邊緣。如果想要阻止一場災難性的物種滅絕危機,人類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在地球的空間和資源重新分配上作出改變。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首次由單一物種造成的滅絕,也就是完全由人類造成的。之前的幾次是由隕石和極端的地質過程造成的(比如恐龍大滅絕或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而且影響并不局限于單一物種。
人類導致物種消失加快35倍
科學家發現,不僅是單一物種,整個“屬”,即生命樹中種和科之間的分類級別,也在消失。
研究稱,自公元1500年以來,在大約5400個屬、34600個物種中,有73個屬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物種已經滅絕。其中大多數滅絕發生在過去兩個世紀內。鳥類總體上消失的屬最多,達到44個,包括馬達加斯加的象鳥、新西蘭的鴕鳥和夏威夷的莫霍食蜜鳥。哺乳動物消失的屬數量位居第二。此外,地球還失去了10個科和兩個目。
據估計,目前脊椎動物屬滅絕率比過去100萬年高出35倍。如果沒有人類的影響,這么多物種消失可能需要18000年。
研究還表明,至少1/3的已知脊椎動物的數量正在下降,并被擠壓到越來越小的生態系統中。例如在20世紀初,有1000萬頭大象,而今天只有不到50萬頭,它們已經從許多國家消失了。
此外,消失的物種中也有些鮮為人知的生物,例如澳大利亞的胃蛙,它們吞下受精卵并在胃中孵化。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滅絕。胃蛙在吞下胚胎后必須關閉胃酸分泌,研究人員認為,該屬動物本可幫助人們研究胃酸倒流和相關癌癥,但它們的滅絕終止了這種可能性。
呼吁拯救殘缺的生命之樹
消失的屬代表著一扇關閉的門。當它們消失時,獨特的進化路徑將永遠消失,使生命之樹“殘缺不全”。
整個屬的喪失可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在美國東部,大型捕食動物,如熊、美洲獅、狼已經消失,白尾鹿和老鼠的數量大量增加。而鹿和老鼠是傳播萊姆病的扁虱的宿主,這導致美國每年都會發生數百萬起這樣的病例。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對野生空間的過度開發,還加速了對本可用于改善人類健康的資源的破壞。例如,盡管澳大利亞的胃蛙數量很少,但像這樣的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就生命之樹而言,如果一根較小的“樹枝”(一個物種)脫落,附近的樹枝可相對較快地生長出分支,以填補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或多或少保持穩定。但當整根大的“樹枝”(屬)脫落時,就會在樹冠上留下一個巨大的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可能需要1500萬—2000萬年的時間才能通過物種形成的進化過程“再生”,而人類不能等也等不了那么久。
為了避免或減輕物種滅絕帶來的影響,研究人員呼吁要關注和保護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熱帶雨林。
“采取行動的機會之窗在迅速消失。”研究人員指出,未來20年發生的事情很可能決定著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未來。(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