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區的周女士帶著家人早上7點鐘從咸陽市區出發,經過大約40分鐘的車程,到達了袁家村享用了美味的肉夾饃和羊血粉絲湯。周女士表示,這里的食物不僅味道好,而且還非常干凈衛生。她們計劃在村里待上一天,然后再開車回家。
一場名為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的陜西主題采訪活動于9月10日來到了咸陽市禮泉縣的袁家村,目睹了這個關中鄉村的美麗變化。
袁家村位于陜西關中渭北地區,共有62戶人家,286口人。村子距離西安機場35公里,通過福銀高速和關中環線這兩條過境公路可達。自2007年以來,袁家村以發展鄉村旅游為切入點,建立了農民創業平臺,解決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問題。通過成立農民合作社等股份合作形式,吸引了800多名創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給3000多人,帶動了周邊上萬名農民增加收入。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過6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郭洪江表示:袁家村的旅游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發展鄉村旅游,到轉型為鄉村度假地,再到發展產業。我們通過吸引游客來旅游,通過誠信經營樹立品牌形象,并以食品安全為關鍵,推廣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進而帶動農副產品的加工,從而倒逼主要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最終,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p>
在歷史上,袁家村曾是一個貧困落后的村莊,村民生活艱苦,耕地無牛耕,工作出路不明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里的老書記郭裕祿帶領村民努力奮斗,在打井找水、土地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農作物的產量名列全省前茅,擺脫了貧困的陰影。八十年代,村莊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大力發展村辦企業,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袁家村因此成為陜西省內著名的富裕村”和小康村”。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落后產能的淘汰,村莊的村辦小企業陸續倒閉,導致集體經濟萎縮。從2000年開始,袁家村逐漸變成一個空心村”,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在2007年,郭占武成為新任黨支部書記后,他帶頭領導村民們開展鄉村旅游項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袁家村一直以村兩委會”為核心,致力于打造農民創業平臺,并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來帶動農民持續受益。
郭洪江表示:袁家村成功的最大秘訣在于有效的組織。農村實施包產到戶政策后,每個家庭都擁有了生產要素,但機會有限,競爭力和話語權在市場上不高?,F在我們有效地整合了分散的資源,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將第三產業融合起來,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時也增強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p>
如今,袁家村在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和豐碩的成果,先后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榮譽。這些榮譽的實現使得該村的產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宜居,鄉風文明,治理高效,居民生活富裕,也為解決農村問題和實現鄉村振興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徐福平 陳子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