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t="千陽縣西秦刺繡文化產業園內的虎頭帽產品" style="color: rgb(0, 112, 192);">千陽縣西秦刺繡文化產業園內的刺繡產品虎頭帽。攝影:金旭
2009年8月,王海燕從上海回鄉創業,策劃了家鄉西秦刺繡非遺項目。談及創業初衷,王海燕說道,一方面是為了照顧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也想運用她在電腦繡花技術方面所學的知識來支持家鄉的發展。
通過使用機器繡花并結合手工縫制,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批量生產的刺繡產品最終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推廣和銷售。”王海燕表示,十多年來,她的合作社帶動了500多人就業,為許多留守婦女提供了工作崗位,年創收超過1200萬元。
目前,千陽縣的刺繡產業已成為發展庭院經濟的重要支柱。在該縣,以"協會、合作社、繡娘"的模式,共有21個刺繡合作社成功成立,為1.2萬名婦女提供了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僅在2022年,這些合作社的銷售產品數量達到了680多萬件,產值達8600萬元,使每個婦女平均增收超過3500元。
李惠蓮是今年62歲的手工刺繡師,她已經從事這項工藝超過50年的時間。早在8歲時,受到母親的影響,李惠蓮就對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8年,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她成功地創建了太陽鳥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低收入家庭和留守婦女參與刺繡工藝品的制作。
李惠蓮向記者透露,合作社的工作時間靈活安排,繡娘們隨時可以來領取材料,并可以在家中縫制完成后再交還并計算工費。無論是中年人還是老年人,他們都按件計酬,收入從幾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
圖為千陽縣西秦刺繡文化產業園內的電商直播場景。攝影:金旭
據了解,千陽縣積極與高校合作,開展文化創意、電商經營、營銷理念等培訓課程,推動刺繡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開發了新品和新工藝,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整個縣培養了100多名電商營銷骨干人才,開設了50多個電商平臺,并組織大學生、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游客和自媒體進行直播帶貨和宣傳活動,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千陽的刺繡文化。目前,海外訂單和外貿銷售逐漸成為千陽刺繡走向國際市場的新途徑。(記者:金旭 黨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