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黑龍江的糧食生產,不得不提建三江。每年,建三江產出約140億斤的糧食,這個地方是北大荒核心基地的生產能力所在。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建三江人開始著力于科技增產。
廣闊的三江平原,一片稻浪滾滾。種植戶秦玉秋屬于建三江七星農場,近年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都要檢查土地的水分和水稻的根系情況。在秦玉秋看來,保證根系發達是提高產量的關鍵。
要實現水稻豐產,必須關注整個生育期,確保溫光水肥的最佳配合。在七星農場,各類傳感器的幫助下,秦玉秋的土地信息被傳送到智慧大腦。通過長期分析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的株高、葉面積等相關數據,可以建立當地的水稻生長模型。這為高效施肥、植保灌溉等農事操作提供了技術支持。每一個環節的精準操作都會提高產量。
今年,通過墾地融合項目的實施,先進的北大荒集成技術也被推廣到普通農戶的田塊。其中,八五九農場在撫遠市海青鎮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托管了超過22萬畝的農作物,實現了大豆平均畝產量增加100斤以上。
黑龍江省撫遠市海青鎮永富村種植戶姜立志表示:今年與農墾合作實現了大壟雙行。農墾的技術和機械實力也變強了,效率也提高了。現在每畝產量能達到450斤以上,而且糧食銷路也非常好,我們的訂單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