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市拱墅區的拱墅運河體育公園是新建的亞運場館群,由一場一館一廣場兩中心”組成。體育館的設計靈感來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體育場的外形則來源于江南油紙傘,因此被稱為杭州傘”。總臺央視記者黃達對拱墅運河體育公園進行了探訪,以下是他發回的報道。
總臺央視記者黃達:我們身后是舉行亞運會曲棍球比賽的賽場,因其酷似油紙傘的形狀,當地人將其稱為杭州傘”。乒乓球比賽的賽場距離我們幾百米遠,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浙江發現的良渚文化中典型的器物——玉琮。亞運會在拱墅運河體育公園交織了江南水鄉文化的符號和歷史記憶。
亞運會與中華文化的碰撞,激發了亞運會場館設計師們的靈感,通過如何將亞洲文明的多彩合唱奏響來展現。
總臺央視記者黃達:我們不僅要展現歷史的斑駁感,還要給這個龐大的玉琮”建立一個穩定的外觀。設計師們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最終選擇了黃色的陽極氧化鋁作為外飾面材料。這種材料不僅能夠保持長時間的顏色穩定,還具備自清潔的功能,當下雨時,塵土會被清洗干凈。
作為新建場館之一,拱墅運河體育公園體育館在歷史造型中注入了細致的心”。作為乒乓球比賽的唯一場館,場館設施的要求不僅限于地板和乒乓球桌,甚至連場館內的風的大小也是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總臺央視記者黃達:這個乒乓球只有約2.7克重,輕輕一口氣就能改變它的運動軌跡。這意味著場館內幾乎不能有風,但同時也要保持涼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師們將每個座位下安裝了一個空調出風口,并且嚴格控制了出風口的風速在0.2米/秒左右,相當于人吹氣產生的風速的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
這種分散式冷卻系統不僅有效地控制風速,還可以節省能源。在這個"大玉琮"中,被控制的不僅有風速,還有照明。在場地內,只需要一個平板電腦,一個人就可以控制整個賽場的照明。
央視記者 黃達:在體育館內行走,我們發現這里的燈分為兩類,一種是用電的,另一種是沒有用電的。盡管沒有插電,但沒有用電的燈仍然可以照亮這個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訓練館。不用電的照明秘密源自于分布在屋頂的一系列導光桶,它們看起來像飛碟。光線通過導光桶的導光孔進入訓練館內。僅有幾十個導光孔就可以讓這個場館在沒有用電的情況下持續照明8.5小時。
這些節能設計不僅為場館賦予了智能的"綠芯",也為其打造了綠色的"外衣"。成千上萬棵精品喬木和100多種花卉環繞場館,它們也被稱為場館的"吸水海綿"。雨水通過滲井植草溝被吸收到附近的濕地和湖泊中,最終可用于綠化澆灌、景觀補水和道路沖洗。這些理念的綜合應用使其成為浙江省首個獲得體育場館類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認證的項目。
亞運理事會記者 《亞洲體育》雜志經理 杰瑞米·沃克:我認為賽會組織者在設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們以未來為眼光進行設計,特別關注氣候變化,以最大程度減少能源消耗。這些雖然是一些小改變,但卻是這些場館設計的重要先進之處。
央視記者 黃達:在夕陽下,一條綠色走廊連接起了金色的"玉琮"和白色的"油紙傘"。走廊下的花園里有運動員的身影和孩子們的笑臉。亞運會的場館不僅僅是比賽場地,它已經深入杭州市民的生活。綠色、智能、全民健康,這些充滿活力的關鍵詞因亞運會的舉辦而在歷史名城杭州中煥發出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