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3年被業內稱為“婚嫁大年”,近期一則消息備受南京備婚新人關注:今年以來天然毛坯鉆價格下跌6.5%,相比去年2月的高點,價格跌落18%。
曾經,鉆石與愛情牢牢地捆綁在一起,多年來婚戀市場也掀起了鉆石消費浪潮。如今,整個行業風向突變,正面臨量價齊跌的窘境。昨日,記者探訪南京市場發現,雖然各品牌內部人士異口同聲“目前銷售端并未接到鉆石下調通知”,但天然鉆石促銷活動火熱上演,個別品牌直降幅度超過年內毛坯鉆跌幅。
毛坯鉆石價格持續下探,品牌方“明挺暗降”
據央視報道,近期鉆石價格持續下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毛坯鉆石價格已經下跌6.5%,去年2月該價格曾達到歷史性高點,相比之下,鉆石價格已經跌去18%。一顆略高于平均質量的1克拉天然鉆石,一年前的價格是6700美元,而如今同樣的鉆石售價為5300美元,下跌了1400美元。
從記者探訪來看,這波來自產業上游的價格下跌,尚未傳導至銷售端。在城南某商業綜合體的負一樓,傳統珠寶名牌周生生、周大福與鉆戒品牌DR、“My I Do”比鄰而立。“目前我們沒有接到鉆石價格下調通知。”各品牌的導購人員異口同聲。一位工作人員解釋,“公司對鉆石有一定的儲備量,因此門店價格變動會有所滯后”。
雖然掛牌價仍然堅挺,品牌的促銷活動卻在拉低成交價。比如某品牌導購員介紹,公司鉆戒產品正推出9折促銷,降幅超過年內毛坯鉆跌幅,消費者購買可立省數千甚至上萬元。
事實上,鉆石市場正面臨量價齊跌的窘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珠寶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珠寶首飾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7190億元,與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鉆石產品市場規模約為820億元,同比下降18%。
今年年初,線下曾有700多家門店的知名鉆戒品牌“I Do”,其母公司恒信璽利宣告破產重組。日前,DR母公司迪阿股份發布的財報顯示,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36.82億元,同比下降20.36%。今年一季度,迪阿股份業績進一步下滑,實現營收7.05億元,同比下降42.27%。
深度捆綁逐漸打破,黃金、培育鉆搶食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鉆石消費市場,而今年被指“婚嫁大年”。一直與愛情、婚姻深度捆綁的天然鉆石,為何并未迎來預想中的消費熱潮?
江蘇省金銀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李蘇萍分析,70%的鉆石消費來自18歲至34歲的年輕女性,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并不盲從過去的營銷故事,而是變得更加務實和理性。
準備9月舉辦婚禮的南京姑娘張欣,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已經準備好了“三金”(金項鏈、金手鐲、金戒指)以及一枚培育鉆戒。在她看來,相比天然鉆石,黃金比較保值,佩戴的場景更多。
就傳統珠寶品牌而言,雖然近些年旗下天然鉆石消費明顯下降,但同期黃金首飾及產品的營業額卻迎來飛漲。此前,上市公司周大生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鉆石鑲嵌消費不振,是因為黃金產品兼具首飾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對具有悅己裝扮功能的鉆石鑲嵌產品造成一定的擠壓。
至于培育鉆石,其與天然鉆石的外觀、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完全相同,價格卻僅為天然鉆石的三分之一,更是成為備婚人士的“新寵”。
昨日,記者比價品質中等的1克拉鉆戒,天然鉆石品牌的報價為6萬-10萬元,培育鉆石品牌的報價為2萬元出頭。“想要儀式感,又要性價比,培育鉆石更加適合我。”張欣直言。
各有客群互補共生,行業初現反彈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天然鉆石的價格或許并未行至底部。央視報道,分析人士稱,全球鉆石的價格還將進一步下跌。預計未來12個月,天然鉆石的價格較當前價格下跌20%至25%,較去年2月份的峰值將下降40%。
相關公司正在積極調整策略。某珠寶上市公司負責人透露,公司發展戰略已經及時轉移到以黃金為中心的基點上,此前鉆石為主力產品、黃金是人氣產品,現在轉變為黃金是主力產品、鉆石是優質產品。
不過,這家公司也表示,雖然去年鉆石鑲嵌收入下滑超四成,但毛利率相比2021年有所提升,客單價也在上揚,“此現象已經持續了幾個季度,主要原因是大鉆份額在上升。”鉆石曾經是風潮,現在是低谷,但也許在未來某個階段會抬升。所以企業在鉆石IP打造、產品研發及營銷上并不會放松,將繼續保持鉆石的產品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婚慶這種相對“稀缺”的場合,鉆石仍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未來天然鉆石、黃金、培育鉆石或許會逐步積累不同客群,最終形成互補共生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