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伴隨著火車鳴笛聲,哈薩克斯坦媒體參訪團的記者們,用鏡頭記錄一輛中歐班列駛出站臺的畫面。
這趟載滿了鋼材、建材、服裝百貨等商品的國際班列,將發往哈薩克斯坦阿騰科里站。
在烏魯木齊市京劇院,哈薩克斯坦媒體參訪團記者拍攝京劇服飾。 古麗米娜·艾力哈孜 攝“這里的繁忙讓我看到上海港和深圳港的影子,從規模和數字化的發展程度來說,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的功能與定位,可以讓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商品得到快速流通,這就是互利共贏。”哈薩克斯坦QADAM電視臺總經理穆拉多夫·那茲姆說,站在這里能感受到新疆經濟發展活力。
作為新疆對外開放布局著力打造的“一港”,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是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著力打造的標志性工程。
截至2023年5月底,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累計開行中歐(中亞)班列6900余列。2023年1月—5月開行500列,占全疆開行班列數的82%。
哈薩克斯坦《今日絲路》報記者熱瓦力·布都科夫認真地記錄著班列的開行數據。
熱瓦力·布都科夫說,這些年,我在哈薩克斯坦見證著中國的“鋼鐵駝隊”,同時,依托與中國共同構建的多式聯運通道,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礦產品也途經中國銷往更遙遠的市場。
走在大巴扎,感受著烏魯木齊的溫度
傍晚的新疆國際大巴扎,讓哈薩克斯坦媒體參訪團的記者們感受夕陽下的烏魯木齊。
在游客如織的大巴扎步行街,哈薩克斯坦參訪團的記者們被商戶們的吆喝聲吸引,他們用鏡頭捕捉著吱吱冒油的烤肉、香噴噴的烤包子、香甜的瓜果。
哈薩克斯坦媒體參訪團記者采訪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 古麗米娜·艾力哈孜 攝對于曾經留學新疆財經大學的熱瓦力·布都科夫來說,國際大巴扎是他學生時代經常光顧的景區。時隔多年,來到整體提升改造后的大巴扎,讓熱瓦力·布都科夫充滿了驚喜。
“尤其是步行街,讓外地游客并沒有生疏感,我認為這就是烏魯木齊的親和力。”
在大巴扎,最吸引哈薩克斯坦媒體人的要數馕房。在展廳里,哈薩克斯坦媒體人了解到新疆馕的烤制工藝以及地域文化。
經常策劃美食節目的哈薩克斯坦QADAM電視臺節目總監賽迪科夫·阿迪江,饒有興致地拍攝著馕房的每個功能區。
賽迪科夫·阿迪江說:“在哈薩克斯坦,沒有單獨為某種食物建造的博物館,大巴扎馕房的獨特之處就是能用味道讓游客記住這里。”
考慮到無法帶走大巴扎的味道,穆拉多夫·那茲姆索性記錄下大巴扎里的每一張笑容。他說:“我看著老人悠閑地帶著孫子,游客三五成群地合影拍照,面對我的鏡頭,烤肉師傅們的臉上浮現著笑容,這些笑容都體現了這里的溫度。”
在南山牧場,看到最美的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的南郊之行,是哈薩克斯坦媒體人最期待的環節。
在絲綢之路國際度假村的艾文大道上,哈薩克斯坦媒體人在纜車里,聽著高山滑雪隊隊長塔里哈提·散塔依一邊介紹當地的自然風光,一邊講述他從牧民轉型成為專業救護員的故事。
作為冰球運動愛好者,賽迪科夫·阿迪江一直關注著新疆的冰雪資源。此行中,他看到了滑雪場的專業設施、科學有序的管理,以及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創收的牧民。
“游客喜歡這里的風光,牧民喜歡在這里工作,這是非常有趣的點,我回去就想告訴哈薩克斯坦人,距離阿拉木圖一個多小時飛行距離的烏魯木齊,就有一座滑雪愛好者的天堂。”
在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哈薩克斯坦QADAM電視臺攝影記者庫德雷江·曼蘇爾讓諾夫跟著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的講解,記錄著展廳里的刺繡手工藝紀念品。
庫德雷江·曼蘇爾讓諾夫說:“這些精致的手工藝紀念品,個個都是藝術品,新疆哈薩克族的刺繡手藝得到保護與傳承,也為繡娘們打開了旅游市場的大門。”
在烏魯木齊縣的水西溝冰雪小鎮,實景舞臺劇《昆侖之約》讓哈薩克斯坦媒體人感受了一場融入藝術與科技感的視聽盛宴。
哈薩克斯坦媒體人記錄的美不止于此。在烏魯木齊市京劇院,觀看完節目《天女散花》《劉唐下書》《報燈名》的選段后,哈薩克斯坦媒體人駐足京劇服飾展示區,通過講解員的介紹,了解中國服飾的花紋與裝飾。
烏魯木齊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六館一心”)。哈薩克斯坦媒體人來到塔頂,俯拍樓下如同五朵雪蓮花瓣造型的展覽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規劃館、烏魯木齊音樂廳、烏魯木齊大劇院和文化館。陽光下,“雪蓮花”花瓣熠熠生輝。
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熱瓦力·布都科夫贊嘆烏魯木齊這座城市和這里的生活,如同這朵盛開的雪蓮花一樣充滿朝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