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體驗古籍修復。 范宇斌 攝端午節將至,上海嘉定的漢服愛好者現場表演了傳統節日習俗“端午射五毒”,向中外友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隨后,中外友人近距離欣賞和了解傳統手工藝品。在老師指導下,他們動手體驗非遺項目,感受手工藝之美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上海圖書有限公司古籍書店運營總監包佳慧介紹,古籍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物價值,是中華文明與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籍平時大都藏于庫房,這次拿出來給中外友人觀摩,讓他們在現場觀看修復師對清代古籍《金壺精粹》的修復。”
體驗漆珠打磨。 范宇斌 攝來自巴基斯坦的沈力對古籍修復很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第一次體驗了古籍修復和裝訂。“古籍裝訂時要穿針引線,很有意思。”沈力告訴記者,他來中國才8個月,目前在上海求學,他很喜歡中國文化。“當初,我有機會去其他國家學習,但我最終選擇了中國,中國人非常友好,我已經愛上了這里。”
同樣來自巴基斯坦的扎一帶著全家人前來參加活動。扎一目前在上海高校攻讀博士后,他的妻子帶著3個孩子最近也來到中國游玩,參加本次活動,體驗中國文化。扎一的妻子是紡織品設計師,很喜歡手工藝,對中國傳統手工藝很有興趣,她現場體驗了漆珠打磨,還將自己打磨好的漆珠掛在了脖子上。
制作蝦肉小餛飩。 范宇斌 攝在嘉定,南翔小籠是一道不可錯過的中華傳統美食。“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南翔小籠制作師陳燕現場教中外友人品嘗南翔小籠的訣竅,介紹南翔小籠文化,并展示南翔小籠制作技藝。考慮到南翔小籠制作工序復雜,中外友人現場體驗了相對容易上手制作的小餛飩。
來自日本的田中陽彩很快掌握了制作小餛飩的要領,包出來的小餛飩有模有樣,還教起身旁的其他朋友包起小餛飩。“包小餛飩有點像我們在日本包餃子,通過體驗制作小餛飩,讓我對上海傳統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用英語交流,有個小朋友包小餛飩包得非常好,包完了以后自己不吃,給他媽媽吃,很有孝心。今天正逢父親節,還有小朋友說學會了包小餛飩,回到家要包給爸爸嘗嘗。”陳燕說,在這過程中,對中華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體驗唐卡繪制。 范宇斌 攝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老師霍燚向中外友人介紹了唐卡繪制的步驟,“鉛筆畫輪廓,再上色,然后勾線,最后用另外一支筆把色彩上的線條勾畫出來”。
據霍燚介紹,唐卡繪制用到的顏料都是天然原料,使得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經歷百年甚至千年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
體驗漆珠打磨。 范宇斌 攝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容惠英來到上海學中文才3個多月,她很高興能夠體驗唐卡繪制。她說:“唐卡繪制似乎沒有想象的難上手,但是需要十足的耐心。”在很短的時間里,接觸并學習唐卡繪制,讓她有點驚喜。“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向身邊更多朋友介紹唐卡繪制。”
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土耳其的Nastia向中外友人介紹土耳其咖啡。土耳其咖啡及其傳統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Nastia介紹說,土耳其咖啡會將咖啡粉磨得很細,用一種類似煮的方式去萃取。土耳其人喝咖啡,殘渣是不濾掉的。土耳其人有句諺語:“喝你一杯土耳其咖啡,記你友誼四十年。”在土耳其的大街小巷,到處是掛有“咖啡”招牌的店。
欣賞土耳其咖啡制作。 范宇斌 攝Nastia跟隨丈夫來到上海,發現上海咖啡文化盛行,多元文化在此相融。“如今,我在上海傳播土耳其咖啡文化,希望能夠分享給不同國家的人。”Nastia告訴記者,她很高興通過這次活動,認識更多的中外朋友,一起了解傳承文化。
體驗雕版制作。 范宇斌 攝經過一下午的體驗,中外友人們都完成屬于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交流,不少人成為了新朋友。
活動現場合影。 范宇斌 攝“傳統手工藝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是中外文化互通互鑒的紐帶與橋梁。”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桂永浩說,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嘉定分會根植于“教化之城,禮樂嘉定”的深厚人文土壤,以“天工華彩”為名開展多次民間外交活動,積極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形成了獨特響亮的民間外交品牌。希望借此活動,讓更多人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