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西寧6月16日電(祁增蓓)16日,第三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論壇以線下線上相結合方式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青海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展開交流和研討。
青海省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中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態產品輸出地,在生態系統氣候調節、“碳達峰碳中和”以及高原生物多樣性物種保有等方面功能性價值巨大。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濤在致辭時說,近年來,青海積極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面完成了體制試點任務并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已作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正式設園。當前,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在高標準推進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科技在青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作用舉足輕重。”
那么科技創新如何支撐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科技創新對建設生態文明高地有怎樣的意義?
圖為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員院院長楊銳通過遠程視頻方式進行主旨演講。 祁增蓓 攝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新全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新的理念,科技創新有利于提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通過技術的突破形成模式集成去解決區域發展的核心問題,可為社會治理和區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我們首先要了解哪些是生態產品,這些生態產品的價值如何,關鍵是通過什么機制把生態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里頭就有好多科技工作要做。”趙新全說。
山東大學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教授張林波在其發表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理論、實踐與展望”學術報告中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重大創新舉措。“將生態環境看做滿足人類美好需要的優質產品,運用市場機制高效配置生態環境資源,使用經濟手段解決外部不經濟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