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張素)“世界地球日”前夕,4月21日,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記者從最高檢獲悉,這次發布的5件典型案例,包括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長城行政公益訴訟案、陜西省神木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遺址行政公益訴訟案等。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介紹,這批典型案例所涉長城資源類型多樣、公益損害情形多樣。他說,發布的案例涉及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省份,包括燕、秦、明等多個時代的長城;受損情形既涉及長城本體如墻體、烽燧、敵臺、關堡等,也有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違法建設,損害長城景觀風貌和周邊生態環境等情形;違法主體既有法人違法建設,也有行政機關在履行建設規劃、資源保護等職責中未兼顧文物安全導致文物受到損害。
胡衛列還說,此次發布的案例中,既有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也有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各類監督方式手段督促公益修復,并注重通過辦案促進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
據知,在“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檢察院訴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侵害長城歷史風貌及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中,檢察機關對某公司違建損害長城風貌和周邊生態環境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決被告修復生態環境或承擔環境修復費用70余萬元人民幣。此舉既懲戒了破壞文物和環境的違法主體,也保障了受損公益的有效修復。
“文物保護需要多方協同、凝聚合力,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系。”胡衛列說,此次發布案例,旨在指導各級檢察機關、文物行政部門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促進形成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更大合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