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喜添兩位新成員
黃頭鹡鸰
黃頭鹡鸰,是鹡鸰家族中體型偏小的成員,體長約18厘米,頭部和下體為鮮艷的黃色。雄鳥耳羽同頸側相連,特征明顯,野外不難識別;雌鳥或亞成鳥,耳羽同頸側不相連,背部灰色。
黃頭鹡鸰多在水邊出沒,通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偶爾也有單獨行動的,覓食時沿水疾速小跑,埋頭追捕食物,棲息時尾羽上下擺動。主要繁殖于中東北部、俄羅斯、中亞、印度西北部、中國北方,越冬期則會飛往印度及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等地。
此次在九段沙保護區鳥類監測中,下沙潮溝樣線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區,首次記錄到黃頭鹡鸰1只,為九段沙保護區鳥類新記錄。
紅喉鷚
紅喉鷚,中等體型的褐色鷚,體長約15厘米,上體褐色較重,腰部密布縱紋并具黑色斑塊,胸部較少粗黑色縱紋,喉部多為棕紅色。繁殖期頭側、喉部至上胸呈棕紅色,上體棕色,具有明顯的黑褐色縱紋。非繁殖期頭側、喉部至上胸僅少許沾紅。
紅喉鷚偏好濕潤的耕作區包括稻田,主要以昆蟲為食。主要繁殖于古北區北部,遷徙季跨越中國北方、華東、華中至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在海南和臺灣越冬,其他越冬地還包括非洲、印度北部,東南亞至馬來半島、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婆羅洲。
此次在九段沙保護區鳥類監測中,下沙潮溝樣線互花米草物理防治區,首次記錄到紅喉鷚7只,為九段沙保護區鳥類新記錄。
截至目前,九段沙已記錄到鳥類20目53科232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級別的鳥類2種,瀕危(EN)級別的鳥類5種,易危(VU)級別的鳥類10種。黃頭鹡鸰和紅喉鷚的到訪,正是九段沙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的有力見證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