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為呼吁高風險人群建立腸胃癌早篩的健康習慣,重視腸胃鏡檢查,實現結直腸癌和胃癌的有效預防,4月15日,第三屆中國癌癥早篩日“逃不掉的腸胃鏡”主題科普活動在北京舉辦。
中國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主任醫師林國樂介紹,息肉是癌癥的種子,從腸道息肉變成腸癌一般需要5~10年時間。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息肉是否會發展成癌癥與它的大小有很大關系。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變幾率只有1%左右;1~2厘米的息肉,癌變幾率大約是5%;大于兩厘米的息肉,癌變幾率達到30%~40%。
息肉分為兩種,一種是非腫瘤性息肉,比如黏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另一種是腫瘤性息肉,臨床也叫腺瘤,腺瘤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管狀腺瘤癌變幾率大約是5%,絨毛狀腺瘤癌變幾率達到20%以上。
林國樂介紹,直徑超過1厘米的息肉和帶有絨毛成分的息肉屬于進展性息肉。腸鏡檢查后,如果結果正常,可以3~5年后再檢查,如果發現進展期息肉,應在切除后的半年至一年內再進行腸鏡復查。
“腸道癌癥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而早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超過90%,這就是發現早癌的意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消化內鏡診治部副主任醫師張毅說。張毅介紹,臨床對于早癌的定義是,病變只侵犯于黏膜和黏膜下層,而沒有到達基層。早癌時期,可以采用內鏡黏膜剝離術,不需要開刀治療,便可讓病人治愈。
在北京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醫師齊海梅看來,癌癥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吃”,結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就是“三高一少”的飲食習慣。“三高”即高鹽、高脂肪、高蛋白,“一少”是少膳食纖維。預防腸癌應從年輕時開始,從40歲開始就要進行癌癥篩查,篩查的“金指標”就是腸鏡。預防消化系統癌癥有“三忌”:胃癌要忌“咸”,腸癌要忌“膩”,食道癌要忌“燙”。
國家衛健委慢病健康管理癌癥篩查早診培訓項目副主任委員張凱表示,常規體檢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胃腸道腫瘤篩查。對于健康的高危人群來說,胃腸鏡不是剛需,因此經常被人們忽視。他建議,在胃腸鏡之前,引進無創初篩技術。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ICU副主任醫師薄世寧認為,所有的慢性疾病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突然發現的。人們之所以會得癌癥,有兩個核心原因:一是基因突變,二是免疫系統沒有識別壞細胞。衰老是癌癥的最高危因素。美國研究數據顯示,從40歲左右開始,癌癥發病率突呈指數倍增長。癌癥發病的終身風險是41%~42%。“只要活著,每個人都可能得癌癥,主動篩查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