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院長王曉紅發布《共繪美好視聽新生態:新型視聽平臺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報告》。 申皓文 攝(主辦方供圖)4月12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承辦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共創主流輿論新格局——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王曉紅教授在發布《共繪美好視聽新生態:新型視聽平臺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作如上表述。
今年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十年,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指出,面向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構筑主流輿論新格局,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思考破題: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與技術的關系,需要認識到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融合,在創造經濟新增長點的同時,也改變著人的消費習慣、文化習慣及思維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強化共同體意識,于國內傳播而言,要錨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于國際傳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三是健全完善適應全媒體傳播的人才培養及配套體系,依托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注重跨學科、跨文化、跨媒介的能力培養與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識、有素養、有境界的新型傳媒人才隊伍。
媒體深度融合時代,融媒傳播都有哪些難點?王曉紅教授歸納為“通而不融”“融而不深”“深而不合”三類問題,指出“求形式重于求內容、新媒體沿用舊邏輯、內容和情境不匹配等,都會導致有價值的優質內容難以觸及用戶。”
《報告》課題組在對以視頻號為代表的視聽新媒體平臺與主流媒體的融合探索進行考察后指出,視頻號作為2020年才進入視聽行業的新入局者,涵蓋了短視頻、中長視頻、直播等多種傳播形態,基于朋友圈的強社交關系,帶來了與既往弱社交形態所不同的新特點、新潛力,視頻應用的新場景,使得優質內容能夠基于“熟人社交”持續放大,同時具有打通公私域流量的內在優勢,借助“社交+興趣”的推薦機制不斷“破圈”,為信息服務的全面“可及”、全域“可及”提供了新經驗,新可能。
王曉紅教授還強調,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對于新興媒體及其內里機制、規律及其對用戶消費情境的理解與把握。“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美好的融合新生態必須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共同協力,全方位推進高質量信息服務的“可及性”,讓主流價值可感、可觸、可入人心。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參加會議,并發表致辭。 申皓文 攝(主辦方供圖)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喻國明教授認為,媒體融合下半場,媒體的作用范圍已經從過去對資訊內容的連接、分享、整合,發展到對資訊內容以外進行全要素的連接融合。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臺去爭流量,應當做價值媒介。價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來衡量價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礎之上,對整個的傳播格局來進行規則的框定,為弱勢者賦能,為強勢者立規,為創新者支持,為整個傳播格局的健康發展形成動態的協調者、運維者、平衡者這樣的角色。”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對報告中關于“可及”的論述進行了補充。他指出,可及空間,解決的是大與小的問題,傳播應該是在有限的空間里先觸達先可及,可及之后再去向周邊的周邊不斷的延伸;可及渠道,解決的是快與慢的問題,渠道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級別越高越好,關鍵是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及內容,解決的是優與劣的問題,這就需要內容與用戶強關聯,這樣才能形成關注,從而有效解決用戶關切的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指出,媒體深度融合是一個系統復雜工程,不僅需要從技術突破、內容創新、人才培養等層面進行考慮,更需要探索媒體生態的平衡與建構,向著平臺化、生態化、人本化、社會化發展的媒體持續深度融合,建構全面立體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參與社會現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