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少“小修小補”攤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可裁縫這門手藝活并沒有消失。人們穿著的衣服出現一點小問題不舍丟棄,或網購衣服不合身懶得退換時,就會找裁縫進行簡單的修改,改衣店因此重新煥發了活力。
近日,秀峰街道百梓社區府后里,時不時有市民拎著袋子走進“一家改衣店”,老板娘黃恩玉和丈夫正在忙碌著。這家不足6平方米的小店雖不顯眼,卻因為老板娘的好手藝遠近聞名。
走進店里,只見黃恩玉坐在縫紉機前,神情嚴肅,手指不斷翻飛,一件件不合身的衣服在她手中一一完成了蛻變。
黃恩玉的小店擺放著四張桌子,上面放置著縫紉機、三線機、五線機、暗縫機等必備的縫紉機械,堆放著待改的衣服和各式各樣的紐扣,還有五顏六色的線軸,熨衣板上放著長剪刀、軟皮尺、熨斗等;墻上的壁柜里,整齊疊放著一堆已經改好且編好號、等待客人來取的衣服。
鋪面雖小,但生意不斷。
每天早上10點小店開門,一直營業到晚上7點,黃恩玉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店里,一般情況下,每天可以接到十幾位客人的活,換季時則是改衣服的旺季,每天會有二三十位顧客送衣服來改,忙起來時,她甚至連上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
“衣服的大小、長短都能改,拉鏈壞了可以換,羽絨服破了洞可以補,無論衣服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修改處理。發現問題,別急著扔,送來給我看看,說不定修補一下還能穿。”黃恩玉笑著說,言語里透著篤定和底氣。對她來說,“沒有改不了的衣服”,T恤、襯衣、西裝、毛呢大衣、皮衣皮褲、牛仔褲、羽絨服等,店里接收各種材質的衣服。收費也比較公道,補個洞換扣子五塊十塊就夠,換拉鏈、改褲腳15塊,雙面呢西裝之類的貴一些,改一件幾十近百塊。
黃恩玉告訴記者,各種改衣項目中,換拉鏈和改褲腳長短最簡單,一拆一剪一縫,幾分鐘就搞好了;改肩寬就比較麻煩了,拆剪、縫邊,要個把小時才能改好。
“其實最初并沒有想過要當裁縫,只是單純想學一門手藝。”今年58歲的黃恩玉是福建人,上世紀80年代隨家人來到桂林生活。由于家中哥哥姐姐都從事裁縫行業,從小耳濡目染的她積攢下了一些縫紉基本功,隨后又在桂林市工人文化宮報班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縫紉技巧。出師后,她并沒有馬上投入到相關行業中,而是回家安心相夫教子。
2000年,眼見孩子們已經長大,黃恩玉萌生了開改衣店的想法。說干就干,她外出尋找合適的門面。“我當時就兩個要求,一是要離家近,既能打發時間又能顧家;二是要租金便宜,可以節約成本。”正好,一位阿姨出租府后里一樓的小房間,只有六平方米大小,租金也不貴,她趕緊把門面盤了下來。經過簡單布置,采購了一些必需的縫紉工具,“一家改衣店”開業了。彼時的她未想過,這店一開就是23年。
由于周邊有不少服裝店,又處于鬧市區,優越的位置使得剛開業的小店擁有豐富的客源。來來回回經過的服裝店主看到改衣店的招牌后,便嘗試將衣服送來修改,改后的效果讓他們都覺得很滿意。一來二去,老顧客帶熟人過來,熟人再帶新的顧客來,黃恩玉憑借著真誠的態度和精湛的手藝,將一位位新客變成了回頭客。
開門做生意,有時難免與客人產生誤會。有一次,一位客人來找黃恩玉改衣服,她因忙碌忘記了,待到客人依約來取時,才發現她還沒“動工”。客人是個急脾氣,當場就把黃恩玉一頓數落。黃恩玉忍下委屈,連連道歉,請他坐下來,立馬幫他改。20多分鐘后,客人看到改好的褲子,怒氣已全部消散,連夸黃恩玉的手藝好。
“開店后,認識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每天跟他們打交道,也是一門學問。”黃恩玉說,有時會受點委屈,但更多的時候是開心。
近幾年,來店里改衣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其中大部分偏愛網購,有些大小、長短不是很合適,就拿來讓黃恩玉幫忙改,每個月都有十幾件因網購不合適拿來修改的衣服。“我一般都可以改成他們期待的樣子,每當看到顧客穿著我改的衣服后露出滿意的笑容,我就很有幸福感。”
如今,黃恩玉做縫紉這一行已有20多年,她希望趁現在手腳都還比較靈活,爭取再做幾年,“現在像我們這樣的店不多了,能做得久一點就再堅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