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等首批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實現登簿,標志著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上戶口”,從此有了“身份證”,我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邁出新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富,向來有“地大物博”之說。中國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潛力巨大,但更應當看到,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應當看到自然資源的敏感性,一旦遭到破壞就極難恢復。由于權責不清、底數不明,有的地方對自然資源缺乏系統全面的統計,有的地方對自然資源缺少完善有力的監管,這對自然資源的系統性保護帶來不便,尤其是對那些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的資源就更具緊迫性。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保護。為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自然資源部等五部委2019年制定了《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提出從2019年起,利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國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首批3個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登簿,這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明確了自然資源資產“誰所有”“由誰管”,標志著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改革任務實現了落實落地,將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產權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是項長效工程,需要“慢工細活”。盡管近年來我們在推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仍然要看到長期以來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主體不明確、所有者權益不落實、所有者權利不明晰等現實問題,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是應對這些問題的有力舉措。相信隨著首批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登簿工作的完成,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將不斷健全完善。
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只是自然資源保護的基礎性工作,用好自然資源“戶口本”,加強對自然資源的有效監管才是“重頭戲”。通過確權登記,自然資源實現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正所謂“誰家孩子誰家抱”,要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求,嚴格落實部門和屬地職責,將自然資源保護“大文章”做好做實,壓實基層單位監管職責,讓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落到實處,落到細處,真正做到有人管、能管好。
各地特別是首批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地要以確權登記為契機,總結確權登記工作經驗,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推廣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積極運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成果,切實發揮自然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加強系統性頂層設計,推廣全域生態補償機制。嚴格自然資源保護“紅線”,讓確權登記成果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權益,促進生態環境持續綠色低碳發展。
(經濟日報 潘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