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種業進入分子育種、設計育種時代,科研平臺建設尤為重要。在海南三亞,設立僅一年多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成為中國集中連片、體系配套、設備先進、有影響力的種業創新平臺。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實驗室致力繪制“育種數字地圖”,鋪設“育種高速公路”,為中國種業攻關貢獻力量。
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2021年5月在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揭牌。目前,實驗室擁有17.2萬平方米的物理空間,配備科研設備7100余臺(套),科研資產超過6億元人民幣。實驗室自身已籌建院士創新團隊22個,到位項目博士后123人及海南專項研究生904人。此外,76個來自中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種業領域團隊集聚實驗室,“揭榜掛帥”開展種業核心技術攻關。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農業科技工作者就開始利用海南的緯度、溫度優勢,聚集在三亞等地開展南繁育種工作,加代繁育良種。如今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為核心,種業創新、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正加快建設。陳凡說,海南自貿港重點培育“海陸空”三大高精尖產業,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是“陸”方面“南繁硅谷”里的科技硬核,“實驗室一方面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轉變傳統的‘候鳥式’育種,一方面探索產學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傳統育種是一代接一代大海撈針般篩選優良子代。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發展,科研人員已經知道作物的優良性狀是被特定基因所控制,因此通過建立表型和基因型相關聯的分子標記,可以有的放矢育種。
陳凡說,分子標記相當于在育種之路上豎起了路標路牌,但植物遺傳機制極為復雜,加之育種不僅追求種子的高產高質,還希望它能適應區域環境,減輕農民生產成本。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正在著力打造被稱作“導航育種”的精準設計育種體系,有望實現種業科技的迭代升級。
“大家用的手機地圖導航很準,我們致力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大數據,逐步繪制‘育種數字地圖’,鋪設‘育種高速公路’,助力科研人員更準確、更高效地育種。”陳凡說,目前實驗室已建成精準設計育種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等十多個公共性、開放性科研平臺。
陳凡認為,加速“繪圖鋪路”,需要體制機制的進一步改革創新,也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揭榜掛帥”是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加速“繪圖鋪路”的舉措之一。在“企業出題、實驗室發布榜單、市場評估”等節點,前有科研前沿探索,后有產業孵化,連帶著高校人才培養,協同攻關。
參加全國兩會,陳凡主要關注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的融合機制?!啊畡撔骆湣c‘產業鏈’需要科學合理銜接,而知識產權保護像潤滑劑一樣,可保障鏈之間運轉順暢。”他期待進一步打破科技創新的“單位化藩籬”,又有植物品種權等知識產權法規提升科研人員的活力,保障市場主體健康發展。
“從六十多年前的南繁先驅,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再到如今忙碌在實驗室內外的萬千科研人員,工作環境、育種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精神內核都是為國為民加速加代繁育良種?!标惙脖硎?,在傳承和創新中,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將為中國創建世界種業高地貢獻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