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社記者 張碩
曾是中亞第一大咸水湖的咸海,其湖水面積萎縮嚴重。哈薩克斯坦官方日前發布的一份水法典草案顯示,咸海表面積已不及原始面積的10%。正在“消失”的咸海,引發外界擔憂,拯救該地區生態環境,也成為中亞國家共識。
咸海“消亡史”
這份由哈薩克斯坦生態和自然資源部起草的草案稱,咸海萎縮是中亞地區生態災難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起,湖水面積開始縮小,目前已縮減到6000平方千米,在咸海地區生活的178種脊椎動物中,只有38種幸存下來。
咸海意為“島之海”,因其曾在一公頃范圍內有千余座島而得名。咸海之水源自中亞兩條大河——阿姆河與錫爾河。這兩條河流經中亞五國,最終在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地帶注入咸海。咸海總面積曾超過6.9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6米,一度是世界第四大湖。
“荒漠的盡頭仍是荒漠,這里只有惡劣的氣候,以及光禿的鹽堿地”,這是烏茲別克斯坦記者拉赫瑪托娃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對咸海地區環境的描述。
依據中亞媒體的報道,造成咸海萎縮的原因包括農田不斷擴張、水源過度開發、節水技術缺乏、氣溫加速升高等。
長期以來,依賴灌溉的棉花產業在該地區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農田用水效率低下,使流入咸海水量大幅減少。此外,周邊國家對水源如何分配缺少共識,相繼在境內河段修建水庫用以發電,導致上游截流,造成下游缺水。近年來,氣候變暖、氣溫升高造成的蒸散發量增加等情況,也成為咸海萎縮因素之一。
咸海的萎縮再度凸顯了中亞地區水資源缺口嚴重的現實,當地人的正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影響,一些地區清潔飲用水難以獲取,咸海干涸后湖底暴露引發了鹽塵暴,給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空氣中過高的鹽塵也容易致病。
拭去“地球之淚”
危機引來重視,中亞國家接連推出修復咸海生態的治理方案,嘗試彌合創傷,拭去“地球之淚”。
2021年5月,根據烏茲別克斯坦的倡議,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旨在改善咸海地區環境以及當地社會經濟活動,并呼吁加強區域合作以克服咸海危機。
對于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而言,共同治理咸海顯得更為迫切,也更加重要。近年來,兩國元首為此展現了更大的政治決心。據統計,雙方已簽署超過300份雙邊合作文件,并在過去兩年啟動了咸海生態修復方案。
據哈媒報道,過去幾年間,兩國為保持水土、抑制鹽塵制定了應急措施。兩國都在向干涸的湖底栽種以梭梭為主的抗旱植物,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海盆部分的栽種面積已超過200萬公頃。
“透過鹽塵的風吹在臉上、眼睛和嘴巴里,味道很苦。希望梭梭林可以擋住鹽塵,人們不再受苦。”烏茲別克斯坦的林務員沙迪諾夫在接受哈薩克斯坦新聞網站“Tengrinews.kz”采訪時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