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0日,赫爾松地區,一名烏克蘭士兵走在被毀的赫爾松國際機場前。(視覺中國)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雖然烏克蘭在今年秋季的連續進攻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接連奪回哈爾科夫東北部地區,隨后逼迫俄羅斯尷尬地從赫爾松地區撤軍,但烏軍現在面臨著額外的障礙。首先,俄軍在一系列撤離之后,已經依靠地利穩住了防線。在烏克蘭東部地區,俄軍修建了多層防線。在盧甘斯克地區作戰的烏克蘭第92機械化旅士兵安德烈接受采訪時表示,俄軍修建了三道防線,“他們正在防線后等待烏軍的攻擊”。英國國防部的情報也支持了這種說法:俄軍正在克里米亞附近挖掘新的戰壕,它們距離現有前線約60公里,表明俄軍正在為烏軍的進一步推進做好準備。同時俄軍新動員的部隊中出現許多擁有豐富經驗的士兵。報道提到,俄軍從赫爾松地區主動撤出了精銳部隊,他們可能會出現在其他地方成為“可怕的敵人”。
美媒還提到,如果烏軍想在赫爾松方向發動新的攻勢,和當初俄軍面臨的難題一樣——需要跨越第聶伯河。報道稱,該河最窄處仍有約1/3英里寬,這意味著烏軍必須靠修建浮橋才能通過,但這些浮橋需要時間完成運送和安裝,而且很容易被摧毀。
此外,當前泥濘的環境使得野外機動尤其困難。“烏克蘭和俄羅斯一樣,正在與緊張的彈藥供應和疲憊不堪的士兵進行斗爭”。俄軍當前對烏克蘭關鍵基礎設施的持續轟炸也影響了烏軍的作戰能力。捷克軍事專家佩特拉什稱,烏克蘭在最近幾個月的反擊中耗費了太多的武器和物資,正在等待美歐的援助。美國戰爭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梅森·克拉克表示,綜合這些因素,基輔可能要等到明年1月或2月才能進行另一次大規模進攻。
值得注意的是,美媒的這些報道與美國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近日的公開表態相呼應。馬克·米利表示,當前通過談判解決俄烏沖突的時機“可能已經成熟”。他表示,從哈爾科夫到赫爾松的前線“開始穩定”,從長遠來看,烏克蘭完全奪回莫斯科占領的土地是“不現實的”。“在你處于優勢而對手處于劣勢時進行談判,或許能達成政治解決方案。”但他的建議遭到烏克蘭方面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