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開打至今的半年時間里,俄羅斯今天的動作,在激烈程度上僅次于開戰頭一個星期。不過,從全局上看,俄方實際上還沒有做好擴大地面行動的準備。部分動員的成效,還需要大約1個月時間才能顯現。結合俄外交部的表態來看,這一波打擊更多還是對烏克蘭方案襲擊刻赤海峽大橋的報復。打擊的主要目標,除了烏克蘭的軍事和政府目標與西方顧問團駐地外,還包括公、鐵路交通樞紐和電力供暖與通信設施等重要民生基礎設施。很顯然,在即將到來的嚴冬中,烏克蘭普通民眾的日子不會好過。
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刻赤海峽大橋的襲擊,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不能算成功,這種政府層面策劃實施的國家恐怖主義行為,反而讓俄羅斯可以放開手腳擴大打擊目標范圍。相比于在戰爭初期的“去納粹化”,當前進入“反恐作戰”階段后,俄軍不僅在國內更加名正言順、師出有名,而且還有充分的理由將作戰對象上升到針對“恐怖組織頭目”的“斬首行動”。未來類似的遠程打擊或許將成為常態,而北約在烏克蘭的派出機構恐怕也將成為打擊的重點目標。
俄烏戰爭的動態,目前已經從開展初期1.0版本升級到了2.0版本,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將向3.0版本變化,沖突的范圍、烈度和深度將會加劇。戰爭的1.0版本基本失敗,2.0版本進展不順,已經影響到俄羅斯的政局,冷戰時代遺存的強力集團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皇俄”等派系的崛起將成為必然。與此同時,瓦格納集團的“軍閥化”趨勢日漸顯現,并將成為影響俄羅斯高層決策的重要勢力。在未來的1個月內,隨著對“部分動員”兵力整訓完成,俄羅斯方面一定會擴大地面行動。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敖德薩和扎波羅熱都是可能的方向。
角力還不僅來自于戰場本身。隨著“北溪-1/2”天然氣管道徹底失能,途經烏克蘭的管道同樣失去功能,借道波蘭的管道前途未卜,歐盟面臨的能源危機在短期內已經徹底失去改善空間。能源價格的高企,將對“老歐洲”制造業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面對巨大的難題,中東歐國家出現“反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歐盟的分裂瓦解不是不可能發生。
北約的擴張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圖謀“絕對安全”的霸權主義行為的外在表現。然而,俄烏戰爭殘酷的現實表明,任何對帝國主義存在幻想,試圖通過無底線的“抱大腿”求得國家安全的做法,最終不僅不會帶來和平,反而會把自己送進火坑。
早在在1975年,毛主席在會見時任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時,就友善地做出了提醒:“歐洲太弱,歐洲不團結,而且對戰爭怕得要死,特別是荷蘭、比利時、丹麥……如果歐洲在今后十年不能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聯合起來,歐洲就要付出代價。歐洲人必須學會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賴美國。”現在看來,整個歐洲在過去的40余年里,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最終走向覆滅恐怕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