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分析認為,這項法案有“針對中國”的意味。綜合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報道,該法案為電動汽車的購買者提供新的補貼,但同時加入新的條件,比如汽車必須在北美制造,其電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屬原料和礦物(例如鋰和鈷)要在美國或者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采、提煉。“換句話說,不是在中國”,美國連線網站稱。國會民主黨籍眾議員馬克·萊文15日在《國會山報》撰文稱,該法案“明確阻止了”支持中國的投資。韓國《亞洲日報》則說,相關政策為優先購買美國貨制定了更加詳細的框架,有分析稱,這是美國繼《芯片和科學法案》后在高科技及未來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上對中國進行的又一次圍堵,它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并以美國為中心重組全球供應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鋰電池制造等領域,中國占據著全球領先地位,因此《通脹削減法案》的潛在臺詞確實是“限制中國”。
海關統計數字顯示,中國2021年鋰電池出口額為 284.28 億美元,其中美國以 49.75 億美元成為中國鋰電池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不過國聯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考慮到車企的供應商體系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大幅變動,預計美國這一法案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電池出口產生顯著影響。林伯強認為,《通脹削減法案》可能帶來的一個長期影響是,中國鋰電池制造企業向外遷移的規模可能增加,而這會增加中企的成本。
美國這項法案中有關電動汽車的規定在其國內也引發了爭議。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支持者稱,新規定將使汽車工業擺脫對外國、尤其是中國的依賴,并鼓勵國內生產電動汽車及電池。但反對者認為,定價和采購規則、特別是有關汽車電池的關鍵原材料采購規則過于激進,這可能導致大多數電動汽車失去獲得聯邦政府激勵的資格,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美國汽車創新聯盟表示,一旦法案開始實施,目前在美國銷售的70%的電動汽車將無法享受稅收抵免。
《亞洲日報》稱,《通脹削減法案》對電動汽車及電池供應鏈方面的限制也給韓國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一方面,部分在北美市場頗受歡迎的韓國品牌汽車均是在韓國生產后出口至美國,美國這一法案將削弱韓國電動汽車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中韓兩國在該領域合作密切,對中國電池零部件原材料依賴度很高的韓國廠商很難在短期內找到替代的供應鏈。
“全球清潔能源競賽開始”
除了在電動車及電池方面“限制中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這項法案的相關內容也有明顯打壓中國光伏產業的意圖。不過他認為,美國打壓的目的難以實現。中國光伏產業最早是原材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但在歐美反傾銷后,國內市場逐漸開放,中國的光伏產業已形成優勢,占據全球領先地位的行業企業幾乎都來自中國,加上國內有著巨大市場,中國光伏產業能得到足夠的支撐。韋福雷還提到,光伏產業對于原材料、成本控制等要求比較高,而美國在成本上對于產業鏈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對于《通脹削減法案》將如何影響美中在能源領域的競爭,美國國內也有不同看法。《華爾街日報》日前刊文認為,通過投入3700億美元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美國實際上是把能源主導權讓給了中國,因為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關鍵礦物,如鈷、鎳、錳、鋰,而中國在提煉這些礦物等方面占據明顯的優勢。文章擔心,北京將礦產資源作為政治武器。
“全球清潔能源競賽開始。” 世界報業辛迪加15日刊文稱,通過在前瞻性產業政策上加倍下注,美國突然間就做好了與歐洲、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的準備。去年全球在能源轉型方面的投資超過7500億美元,僅中國就投資了2660億美元,而德國和美國分別為470億美元和1140億美元。文章認為,在這場能源轉型的硬件制造競賽中,中國遙遙領先。目前,中國生產了全球2/3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離子電池,以及約一半的風力渦輪機。
彭博社15日則稱,即便美國投入約3700億美元用于氣候和清潔能源領域,美國的綠色投資依然落后中國。如果把旨在加速能源轉型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結合起來,中國無疑是能源支出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將這部分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向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
林伯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來說是一種阻礙,因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緊迫,相關產業應該通過全球化資源配置,讓最具有成本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制造和生產,而美國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林伯強同時說,這一法案的名字是“通脹削減”,但其實際效果只會增加本國消費者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