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遭“打臉”
沙特的做法無疑是在向美國再次表明自己的態度,美國再次被“打臉”。眾所周知,俄烏沖突以來,在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制裁下,世界能源危機加劇,油價高漲,通脹壓力巨大。美國多次向沙特等中東國家求助,希望其釋放石油產能,但卻屢次遭到拒絕。
拜登此前高調地出訪沙特,想要拉攏沙特站隊,并再次爭取要求對方釋放石油儲備。讓美國大失所望的是,沙特表示自己有釋放產能的能力,但卻再次果斷拒絕美國的要求。雖然拜登想要恢復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但從目前的表現看,沙特和美國之間的隔閡可能已經產生并逐漸增大了。
沙特的態度其實是中東產油國家的一個縮影。沙特一直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也并未對俄羅斯有任何的制裁,同時表示沖突不會影響沙特和俄羅斯以及烏克之間的關系。作為“歐佩克+”成員,沙特和俄羅斯都有著維護全球能源安全的共同職責,更不會因為有些國家的施壓而擅自釋放石油產能,擾亂國際市場。
俄美之間在中東博弈
從上述的表現看,沙特對待美國和俄羅斯的態度反差很大,可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的確出現了“真空地帶”,這個趨勢可能會越發明顯。相反,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未來將會是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分析稱,沙特此舉很可能是想要讓美俄之間在中東地區博弈,同時獲得更多的支持。
繼美國遭沙特“打臉”后,俄羅斯總統普京開啟了中東之行。此次訪問,普京收獲不小。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三國首腦重點就敘利亞問題之間的多邊合作達協議,重點尋求敘利亞危機及伊朗核問題的解決方案,并繼續深化和其他兩國的經貿合作關系。其中,抵制美國霸權、開展能源合作和共同應對西方制裁是此次合作的焦點。
可見,美國想要利用石油作為工具,來遏制俄羅斯的計劃已經全盤皆輸。相反,沙特和俄羅斯占據了主動權,俄羅斯更是利用能源這個殺手锏對西方國家進行了成功的反制。
部分消息來源:成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