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新區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房子對很多人而言,不僅僅是容身之所,還被賦予了“家”的寓意。改革開放40年,從筒子樓到單元房,從“蝸居”到“安居”,隨州人的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隨州城鎮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政府統一建房分配,簡易平房、筒子樓是當時的主要住宅形式。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城市土地使用權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隨州商品住宅開發建設全面啟動,房屋建筑面積逐年擴大,居民居住環境日益改善,一大批城鎮居民從沒有廚房、廁所的老房子搬進了新樓房。
1998年下半年起,按照國家相關文件要求,隨州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隨州房地產業從此駛入發展快車道,住房建設步伐加快,住房消費有效啟動,居民住房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擂鼓墩小區、文峰都市花園小區等一批商品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
以住宅為主的房地產市場不斷發展,對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州人開始轉變觀念,購買自己滿意的房子,裝修成自己喜歡的風格,人們在精美的家居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伴隨著經濟迅速發展,隨州的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不斷刷新城市天際線。然而,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難問題日益凸顯,與高樓大廈緊鄰的城中村以及“老”舊”區域臟亂差問題,顯現了城市發展的不足。如何讓更多低收入家庭早日擁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響應國家政策,隨州自2007年開始建立城鎮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發放租賃補貼方式保障城鎮低收入家庭。2008年開始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2011年開始主要建設公租房,將保障范圍擴大到城鎮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2012年6月開始在商住小區規劃配建公租房。2014年開始實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并軌后統稱為公租房。
自2007年以來,隨州每年都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納入市政府“十件實事”,將年度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政府綜合目標考核內容,加強督辦檢查和問責追究,確保建設任務圓滿完成。自2016年開始,隨州中心城區公租房實物配租保障率已達到100%,公租房供需做到了基本平衡。
2008-2015年,全市通過政府投資和在商住小區配建方式共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原廉租房)9991套、經濟適用住房1369套。公租房現已建成分配入住8308套,經濟適用住房現已全部配售入住。
2016年后,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和我市公租房供需情況,隨州停止新建公租房和在商住小區配建公租房,主要加快已開工在建公租房項目建設和已建成公租房的分配入住。
2013年,隨州全面啟動城鎮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舊城區老舊居民區和規劃區內居民的住房條件。自2016年開始,中心城區全面加快了對老城區原國有企業棚戶區的改造。這些區域均位于老城區,房屋由于年代久遠,面積狹小且破舊,配套設施陳舊老化,居民改造的呼聲非常強烈。通過積極爭取國開行和商業銀行貸款,中央補助資金重點傾斜,市區聯動、部門協同,采取協商搬遷、貨幣安置方式,成功實施了齒輪社區、亞通社區兩個老城區集中連片棚戶區的改造。
2013-2017年,全市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35511戶。隨著棚戶區改造和貧困地區危舊房改造項目推進,許多居民家庭告別低矮、破舊、設施簡陋的住房,遷入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居住條件明顯改善。隨縣通過實施厲山老鎮棚戶區改造,使縣城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由“舊城”向現代化新城的華麗轉身。
隨州始終把質量當作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線,實現了工程質量及施工安全的“零事故”,已建成項目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蔣家崗廉租房小區榮獲湖北省2009年度優秀建筑工程設計三等獎;城東公租房、城東新區棚戶區改造還建房項目榮獲湖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現場。
從60年代的平房,到90年代的樓房,到如今的小高層、復式住宅、別墅,優雅的環境、完善的物業服務,隨州人的居住環境向著寬敞、環保、舒適發展。2017年底,我市人均住宅面積4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4.67平方米,增長近1.5倍?;厥桌习傩盏淖》渴?,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住房的面積,更多的是人們的幸福感。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市房產局負責人說:“我市將持續推進‘控房價、穩市場、防風險’工作,全力做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工作,讓市民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