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幗幗”和“花生”所在的上海大熊貓基地。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
【新民網·最新報道】大熊貓“幗幗”和“花生”離世后,上海野生動物園將大熊貓的相關樣本送檢。根據臨床及化驗室檢查、死后剖檢及2017年1月17日的組織病理學診斷,死因為腸扭轉導致大面積腸壞死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1月19日,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在野生動物園內看到,目前,其他熊貓展出正常,新生“雙胞胎”一直分開隔離飼養,目前情況良好。
2016年5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落戶上海野生動物園,作為“上海戶籍”的第一只大熊貓,“花生”從出生起就備受關注,園方對于它的保護也近乎“嚴苛”。在此前的多次采訪中,園方每次給記者們的拍攝時間也僅有十幾分鐘。
走進大熊貓母女“幗幗”和“花生”曾經生活過的家,少了母女倆的籠舍顯得格外安靜,展出的展板已經被更換,原本“花生”的名牌已被替換。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大熊貓母女的遺體被封凍保存。
記者看到,園內其他熊貓展出正常,上海野生動物園現有5頭大熊貓,其中3頭為成年大熊貓2頭為此前新生的雙胞胎幼崽。盡管在對“幗幗”和“花生”母女的檢測中并未發現寄生蟲、細菌等,但近期園方會加強籠舍、環境的消毒頻率,操作用具也一直實行不交叉消毒使用的原則。
圖說:目前“花生”的雙胞胎哥哥在熊貓育幼室展出。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
對于新生的“雙胞胎”兄妹,自出生以來,園方就采取隔離飼養的方式。記者看到,目前哥哥在熊貓育幼室展出,妹妹在室內由媽媽帶著。飼養員告訴記者,這個狀態是會更換的,有時妹妹在展出,而哥哥在母貓身邊。(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圖說:其他熊貓仍在正常展出。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
背景資料:
為了更好地宣傳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成就,尤其是在大熊貓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國家林業局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戰略思想,決定依托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再建三個大熊貓保護基地。作為國家林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落在了上海野生動物園。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稱:Giant panda),屬于食肉目、熊科、熊貓亞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