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發動機修理技師:讓葉片像壁虎一樣“長”尾巴
人物簡介:張永光,1956年12月出生,解放軍5719廠航空發動機零組件修理技師。曾獲原成都軍區空軍裝備部技術先進個人、成都工匠等多項榮譽。以他名字命名的“永光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四川省職工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
12歲那年,張永光跟著八級木模工的父親做家具、雕花,慢慢地自己也成了“手工控”。從小對航空好奇的張永光后來子承父業,按考試排名分工種,他名列第一,卻選了又臟又累的模具鉗工。
進廠不到一年,師傅就退休,技術還沒學到,剩下的活還得自己干。不服輸的張永光捧起一本本專業書籍,沒日沒夜地研究怎么才能把產品做得完美。開始時手上全是水泡,后來漸漸磨成老繭。37年,他“磨”掉6根手指的指紋,有朋友開玩笑說,很多新款手機他沒法用,因為都是指紋鎖。
15年前的一次特殊經歷,讓張永光聲名遠揚。張永光赴國外技術援助,一群“洋徒弟”看到張永光拿出一套模具,表面亮得泛光,驚訝地追問:“哪臺精密設備上做的?”聽說是手工制作,對方不信。最后張永光只得現場重新做了一套,這下讓“洋徒弟”們瞠目結舌。
航空發動機葉片接長就像壁虎重新“長”出尾巴,要做到“天衣無縫”,還要滿足性能,技術上比修復壁畫還難。工廠領導找到張永光,他二話沒說接下活,憑著模具鉗工崗位上積累的經驗,修復好葉片,領導一看當即拍板:“以后就由你來做。”
44歲時,張永光遭遇一場車禍,人雖無大礙,一只手卻沒了知覺。“手壞了,那可要‘武功’盡失。”好在十天后,他的手慢慢恢復正常。有人說,該給張永光這雙手買份保險。經他手修復的產品精度達千分之一毫米,相當于人頭發絲的七十分之一。
壓氣機葉片、高壓渦輪葉片修復,是某新型航空發動機修理瓶頸,難度猶如“刀尖上起舞”。
國外對這項技術嚴格封鎖。張永光查圖紙、測零件,經過對比,發現葉片的弧面接近圓弧面。這一發現觸發他的靈感,他巧妙地設計出一套精密仿形打磨夾具。此后,他又創新工藝技術,該成果獲得工廠科技成果一等獎。
張永光把精密的修復過程比作“微生物實驗”。精密偶件是航空發動機動力控制部分的重要部件,要求銳邊最大半徑不超過0.03毫米,張永光使用醫用顯微鏡觀察銳邊狀況。該偶件鋁材質陽極化處理時,無法用工具夾持,張永光就用手。為了保持觸感,他不戴手套,一天下來手上全是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劃痕。
類似事情不勝枚舉,張永光常說:“航空發動機修理就是給飛機‘心臟’做手術,必須細之又細、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