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橫掃60位圍棋大師 人工智能上了新境界?
■ 觀察家
人與人工智能,將是一個合作關系,人類不必恐懼。它們也有助于人類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讓我們得以進行更多創造性的工作。
近日,網名為“Master”的神秘圍棋手連續戰勝包括中國圍棋名將柯潔、聶衛平、古力,韓國圍棋冠軍樸廷桓在內的頂尖高手,獲勝60場,沒有敗績!“Master”也終于揭開了廬山真面目。1月4日晚間,神秘的Master宣布自己就是就是AlphaGo,而代為執子的就是AlphaGo團隊的黃士杰博士。
昨天下午,棋圣聶衛平以64歲的年齡向Master發出挑戰,一貫堅持下30秒快棋的Master為了表達對聶老的尊敬,也主動把對局用時調整成了1分鐘一手。在毫不例外的獲勝之后,Master在屏幕上打出一句話:謝謝聶老師。有人說,這句話可以作為科幻小說的絕妙開頭。
|
從這個意義來看,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推翻了人類棋手花了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那么,圍棋國家隊主教練俞斌的斷言就是可以成立的:“它已經超越了人類圍棋。”
其實,這并不奇怪,人工智能在棋類比賽上早就超越了人類,圍棋之所以被認為人類智慧的一道門檻,是因為圍棋的復雜性遠遠超越其他棋類。
計算機對應復雜度的方法就是“深度學習”,這是一種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方式。與“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用大量“如果-就”規則定義的,自上而下的思路不同,人工神經網絡標志著另外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路。它的基本特點是,試圖模仿大腦的神經元之間傳遞,處理信息的模式。在簡單的規則制定之后,計算機就可以模仿大腦學習,當然,不知疲倦,速度也更快,這也是阿爾法狗可以快速學習、進化的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不管再復雜,但規則卻只有那么幾條,復雜度仍然是可以計算的,仍然是有規則的一種智力游戲。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功,是在既定規則范圍內對人智能的挑戰,這一點,與人工智能在象棋、五子棋,甚至快速計算上的成功,并沒有質的飛躍。
實際上,人工智能的判斷標準,從來就不是棋類。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圖靈,在1950年設計出一個測試,其內容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被超過30%的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即電腦通過對話,成功模仿了人,則電腦通過測試,可以被認為具有智能。
圖靈測試的現實版本,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微軟推出的小冰。提到小冰,可能被最近的新聞搞得人心惶惶的人,就會立馬放松下來。是的,小冰雖然可以與人聊幾句,但只能簡單寒暄,稍微深入的問題,即顧左右而言他,說她“愚蠢”,也并不為過。
所以,當下的人工智能,一方面,在有規則的場景中,輕松地超越了人類上千年積淀的知識體系。這使得很多場景下,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淘汰人,造成倫理上的困境:機器本該服務人,但卻在淘汰人。
但是,應該看到的是,正如前面所述,在更為關鍵的,沒有明確規則的生活、學習、勞動的場景中,卻離人類還差得遠。這就意味著,人與人工智能,將是一個合作關系,人類不必恐懼。它們也有助于人類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讓我們得以進行更多創造性的工作。正如柯潔在悲觀表達之后,緊接著說的話,“我想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棋手將會結合計算機,邁進全新的領域,達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風暴即將來襲,我將盡我所有的智慧終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