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大校:美國海軍自己弄丟潛航器勿怪別人
美國海軍自己弄丟潛航器勿怪別人
近日,外媒炒作中國海軍在南海國際水域捕獲一艘美國的無人水下航行器。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回應稱:“12月15日下午,中國海軍一艘救生船在南海有關海域發現一具不明裝置。為防止該裝置對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員安全產生危害,中方救生船采取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對該裝置進行了識別查證。經核查,該裝置為美方無人潛航器。中方決定通過適當方式移交美方。中方與美方一直就此保持溝通。在此過程中,美方單方面公開炒作是不恰當的,不利于問題的順利解決。我們對此表示遺憾。需要強調的是,長期以來,美軍頻繁派出艦機在中國當面海域進行抵近偵察和軍事測量。中方對此堅決反對,要求美方停止此類活動。中方將繼續對美方有關活動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應對。”
筆者想說的是,美國海軍自己弄丟了潛航器不要怪別人。美方單方面公開炒作此事,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美國水下無人潛航器是干什么用的?
|
美國“鮑迪奇”號海洋勘測船在南海放出的水下無人潛航器,主要用來探測南海的海洋環境,其中涉及軍事用途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海洋地質要素;二是海洋水文要素;三是水聲作戰環境要素。
(一)美方水下無人潛航器可探測的南海海洋地質要素
海洋戰場的地質要素主要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現代潛艇、智能魚雷可以利用海底復雜的地形地貌,成功地隱蔽自身、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同時,在現代海洋戰場上,海洋重力場對遠程攻擊武器的命中精度有很大影響。除此之外,磁力要素的運用也是海上作戰發展的重點。海軍通過大量使用速度快、搜索范圍大的直升機,應用“磁力差分反潛技術”,可以實現快速反潛。實踐證明,看似平和的海洋地質要素,可以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起無形的防線,成為探察敵情、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二)美方水下無人潛航器可探測的南海海洋水文要素
海洋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溫度、鹽度、深度三大靜態要素,以及海流、海浪、潮汐三大動態要素。它們是與艦艇關系最密切、對其影響最大的海洋要素。溫度是海水聲速的決定因素,會影響聲納的作戰效果;鹽度(密度)是潛艇下潛和定深航行的首要參數;深度是艦艇航行安全性的重要標志;海浪和海流時刻影響著艦艇的航跡;潮汐的變化決定著登陸和抗登陸的成敗。比如,核潛艇主要依靠自身的慣性導航系統進行定位,這種方法的最大誤差源就是海流作用于核潛艇產生的偏差,長距離的誤差積累巨大,必須進行精確的海流改正。掌握大范圍精確海流數據的核潛艇,就能夠在海洋中遠距離隱蔽航行,準確到達作戰海域。
(三)美方水下無人潛航器可探測的南海水聲作戰環境要素
水聲技術是水下一切軍事活動的前導,決定著探潛/反潛、潛艇隱蔽航行、魚雷制導、水雷布放、掃雷、水聲偵察、水聲通訊、水聲導航等軍事活動的成敗。主要的海洋聲學作戰環境要素有:海洋聲速分布特性、海洋背景噪聲、水聲信號傳播特性、水聲信號海底反射特性和海洋混響等等。為了充分發揮水下聲學武器裝備的戰斗性能,各國海軍積極部署海洋聲學環境的調查。美國宣稱,全世界有600多艘潛艇,凡是進出過太平洋海域的,在美、日的海洋聲學環境監測船都有聲學頻譜特性的記錄;一旦這些潛艇出現,美、日海軍可以快速判斷出是哪個國家的哪一艘潛艇。因此,長期以來,美軍頻繁派出艦機在中國當面海域進行抵近偵察和軍事測量,其針對中方的軍事意圖十分明顯。
捕獲水下無人潛航器的難點在哪里?
可以說,捕獲水下無人潛航器如同大海撈針。美方的水下無人潛航器的大小與一枚魚雷差不多,其特點是:一是體積小,側方和正面的截面積都非常小,主動聲吶難以探測;二是水下速度快、機動性好,難以攔截;三是自噪聲小,聲隱蔽性好,被動聲吶難以偵聽;四是系統先進,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反捕捉能力強。這種水下無人潛航器與魚雷的不同是沒有戰斗部,因而無攻擊對方艦船的能力。從新聞報道看,如此難以捕捉的水下無人潛航器竟然被中國一艘非戰斗艦艇捕捉到,對于號稱世界水下攻防強國的美國來說,簡直太丟人了!相反,對于捕捉水下無人潛航器的中國海軍艦艇來說,不管是以什么方法和手段獲得了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無人潛航器,都是讓人充滿敬意的。這也說明,再先進的武器也有弱點,只要精心操作,認真準備,也是能夠想到辦法對付的。
水下戰場是否將成為中美角逐的新領域?
從世界范圍來看,海上作戰主要有兩種方式對敵進行突擊:一是航母編隊為主,從海上和空中對敵突擊;二是利用海洋的隱蔽性,使用水下潛艇的對地導彈、對海導彈和魚雷對敵突擊。這兩種主要作戰方式中,航母編隊由于目標大,很容易被對方遠距離探測到。因此,美軍內部在發展航母的問題上也有爭議,除了航母建筑宏大,對于敵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外,其固有的目標大,易受攻擊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另一主要的作戰方式,水下潛艇利用海洋的隱蔽性,可航行到對方海岸附近,突然使用對地導彈、對海導彈和魚雷對敵突擊,這種作戰方式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重視,特別是小國海軍,以水下兵力對敵突擊為主要海上作戰方式成為了必然的戰略選擇。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完全克服海上水文的障礙,無法像在空氣中探測飛機一樣探測潛艇,特別是大洋深處的深海和遠離陸地的遠海海域,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基本上都處于我國的大陸架上,水深較淺,不利于潛艇活動,而南海海域范圍大(總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深度大(南海最大水深超過5000米),成為潛艇作戰最好的戰場。所以,水下戰場,特別是南海,將成為中美角逐的新領域。
自己保管不力,怪“撿錢包”的人?
有人說“海軍艦長掉一個錨,摘一個豆”。意思是無論何種情況,艦船在海上發生掉錨事故,海軍艦長都將受到降一級軍銜的處罰。比如,因海底底質硬,錨卡在海底撥不出來掉錨,或者出航前沒有檢查出錨鏈或者錨破損等,都要追究艦長的責任。筆者過去任艦長時,曾多次進行魚雷實操發射訓練。訓練中如果出現發射出去的魚雷不知所蹤,將會是嚴重的責任事故。所以,每次實放魚雷時,官兵們都小心謹慎,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意外。
美國這次無人潛航器丟失,就如同自己把錢包弄丟了,卻責怪撿到錢包的人。筆者認為,美方應該首先從自己內部找原因,而不應該從外部找理由去給美國海軍的不專業行為找臺階下。可以設想,如果中方艦船在海上發現了水下半浮半潛的金屬物而置之不理,很可能對經過此處高速航行的艦船造成危害,輕則導致船首撞擊,出現裂洞,重則可能損壞船尾高速運轉的螺旋槳,使船舶失去動力。正如我國防部發言人所說:“為防止該裝置對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員安全產生危害,中方救生船采取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對該裝置進行了識別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