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并沒坐在這個“特殊位置”。中新網記者王牧青攝
揭牌儀式之前,主辦方考慮到姚明身材特別高大,特意在過道處單獨擺放了一把椅子,避免姚明坐在相對窄一些的坐席里。但“小巨人”進場后,主動與工作人員溝通此事,堅持坐在了21家股東中間。
脫稿發言:每個人都要去適應社會
揭牌儀式過程中,姚明的表情大都嚴肅。輪到他上臺致辭,姚明并沒有像其他領導準備了一份講稿。脫稿發言,對見多識廣的大姚來說是常事。字里行間之中,他所講的內容有趣也實在。
比如,他把20歲的CBA聯賽比喻成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后,終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我們也許會突然發現,從學校邁入的社會,與想象中的社會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調整和適應,而最終,我們都要去適應社會、適應飛速發展、適應社會中千變萬化的秩序和規則。”
比如他說:“CBA公司的成立經歷了我們的努力,包括碰撞,才走到了今天。后面還有很多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我們群策群力去完成。”
記者回想起,今年5月的“推進CBA聯賽改革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半天的會期結束后,絕大多數各地俱樂部代表匆匆趕高鐵離京,唯有姚明與籃協幾位負責人坐在自助餐廳的一角,深談了近兩個小時。
確實,從中職聯一年來的四處碰壁,繼而一次次做出妥協和讓步,CBA公司的很多架構,與大姚最早的構想相差很多。換個角度說,作為中國籃球史上最成功的運動員之一,姚明并沒在退役之后坐享名利,卻著力于艱深的業內體制改革,勇氣可嘉。
具體到CBA聯賽改革,大姚曾經意氣風發,也有過憤怒和無奈。甚至有籃球界資深人士評價,姚明希望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和多年在NBA聯盟積累的經驗,推動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
退役之后,名利無數的姚明投身到中國籃球的未來發展中。中新網記者王牧青攝
談未來的使命:一切要看結果
與其稱之為“革命”,不如說是一場順勢而為的改革。距中國籃協辦公地僅5分鐘車程之外,中國足協對聯賽的放手已有時日,中超公司已進入到成熟運作的階段。今年初開始,至少15個體育單項協會開始進行管辦分離,CBA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人們也期待著CBA聯賽未來徹底走向職業化。
站在宏觀的層面,姚明和他的“中職聯”客觀上推動了CBA公司走到臺前,作為CBA公司的副董事長,姚明也將在未來CBA的發展過程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正如他所說:“這將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目標,為中國籃球整體的事業,和產業的未來。”
業內專家認為,CBA公司的成立,是中國籃球體制改革邁出的堅實一步。但也必須指出,中國籃協旗下全資公司30%的占股比例,比起另外20家俱樂部各自的3.5%,實在是優勢明顯。這正是姚明的“中職聯”曾試圖改革的重點。
因此,這是姚明的機會還是妥協?答案恐怕只有姚明一人了解。面對記者的追問,姚明終于露出了微笑:“為了中國籃球的目標,我可以坦誠地說幾句話,但最終,還是要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