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脫鞋”維權不可取 杜絕還需CBA更職業化
CBA2016-2017賽季第二輪比賽中,球員易建聯突然將某國產品牌球鞋丟在場上,光腳下場更換某國外品牌球鞋,而此前也有球員抱怨過球鞋問題。這一“脫鞋”行為引發網民熱議。
有網民認為,利益才是“脫鞋”之爭的核心。球員應該具有起碼的契約意識,尊重聯賽和贊助商的利益;同時,相關方要正視沖突的根源,尊重球員的正當權益,加快CBA職業化改革步伐,最終實現多方共贏。
“脫鞋”維權不可取
“易建聯脫鞋退場的‘維權’方式不可取。”網民“謝偉鋒”認為,對于一些腳型特殊、有運動損傷的球員,贊助商會采取個人定制的方式予以解決,效果或許沒有私人贊助品牌那么好,但球員也不至于用“脫鞋離場”的方式來表達“嫌棄”。球員利益和聯賽利益并不背離,而是互為依存。球員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其中一條就包括尊重贊助商。
網民“朱玉”認為,易建聯是職業球員,應該懂得職業精神。不管有什么理由,都應該通過場下的談判和博弈解決問題,從而達成新的合同,而不應在賽場上撕毀契約。
網民“跳球”認為,“脫鞋”行為傷害了掏出真金白銀的贊助商。未來,誰想贊助聯賽,都會掂量這錢花出去值不值。
球員利益需正視
有網民認為,易建聯脫鞋退場的“維權”方式不可取,但諸多球星對籃協和贊助商球鞋“一刀切”做法的不滿,籃管部門也應正視。
網民“周珣”認為,聯賽有自己的商業運作模式,但整體的運作不能以忽視運動員的個人利益為代價。運動員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有權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球鞋,也有權將通過自己努力所積累的個人價值變現。
網民“鄭俊”認為,籃協與贊助商實現利益對接,球員利益被邊緣化,這必然導致三者之間的利益矛盾。如果贊助商、球員、籃協三者之間不正視沖突的根源,類似的沖突將會繼續在CBA球場上出現。
“CBA真正實現職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網民“陸晨”認為,在一個真正成熟的職業聯賽里,無論是球員的利益還是贊助商的利益,都應該在規則下受到應有的保護。比如在職業化程度較高的NBA,商業模式多元,球鞋品牌的選擇權完全交給球員。然而CBA還遠不是一個成熟的職業化聯賽,商業模式單一導致聯賽及俱樂部在贊助商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面前缺乏博弈能力,缺乏對球員及其正當權益的尊重,也沒有能力在各方利益中取得平衡。
有網民認為,CBA真正實現職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待各方在尊重游戲規則的情況下,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