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團上高原裝備被“凍著” 電腦主板被電流擊穿
仲秋,海拔4500米的昆侖山腹地,一場實兵對抗演練進入白熱化。藍方憑險據守,擔任紅方主攻任務的西部戰區陸軍某裝甲團正面佯攻、迂回穿插,不僅成功拔掉縱深之敵,而且參演車組均打出高原駐訓以來的最高命中率。該團團長李忠華告訴記者,部隊表現出色,得益于他們建立的高原訓練數據庫,使指揮員對地理天候、戰場態勢等數據信息有了準確把握。
“戰場上,精準的數據能夠幫助指揮員做出最優決策,而錯誤的信息則會使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李忠華回憶:去年一次實兵演練,團里在接到開啟指揮信息系統的命令后,聯通系統居然遲滯了幾分鐘。調查原因得知,裝備上了風雪高原被“凍著”,一臺電腦的主板被瞬間增大的電流擊穿。
“對高寒條件下裝備數據掌握不準確、運用不精準,上了戰場難免會吃敗仗。”該團調查發現,雖然各營都十分重視作戰數據采集,但有的采集卻不加甄別,有的分類卻不予整理。隨著數據庫的不斷擴容,很多數據并未得到有效論證和檢驗。
對此,團黨委召開議訓會,決定出臺一套科學高效的高原作戰數據管理措施。他們從頂層設計入手,由作訓部門牽頭對現有海量信息數據進行篩選過濾,實現數據庫的“瘦身”提效;選拔機關干部、訓練骨干組建數據采集和分析團隊,集中組織專業培訓;組織編寫《高原作戰數據采集規范》,完善數據采集、上報和管理機制,確保數據采集規范有序。
今天的數據庫,就是明天的“彈藥庫”。該團參謀長彭海波告訴記者,高原駐訓以來,他們將數據采集融入全程:“數據總量雖不及去年,但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的數據。”
記者在一輛指揮車上看到,上士張軍旗一邊調試艙內設備,一邊查看溫度計和手中秒表,不時做好記錄。采集結束,對比以往實兵演習、實彈射擊中積累的數據,他繪制了一張詳細記錄艙內設備性能隨溫度、時間變化的圖表。張軍旗告訴記者:“有了這張表提供的數據,今后操作裝備該注意啥一清二楚。”
兵馬未動,數據先行。在近期上級組織的高寒山地合成對抗演練中,該團不僅對21組實裝實彈數據進行驗證,而且對特定戰場條件下野戰生存、行軍打仗、裝備保障等數據內容進行了更新。他們還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向步兵、工兵、炮兵分隊提供裝甲力量作戰數據支持,為各兵種在合成訓練中實現深度融合保留了精確數據資料。
觀訓快評
善用數據者勝
■周 猛
粟裕大將有句名言:打仗就是算數學。他進而解釋:“整個作戰計劃像做一道算術題那樣,一個數字錯了,全盤都會錯。”信息化戰爭中,數據更是信息系統的“血液”,善不善于用精確的數據指揮作戰,往往決定著戰爭能否取得勝利。
當前,實戰化訓練水平越來越高,“數據就是戰斗力”正在成為各部隊的廣泛共識。但也應看到,目前部隊在作戰數據采集上,還存在缺乏專門機構、方式手段單一、數據格式不統一、采集人員素質不齊等問題。
同時,由于使命任務的拓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更新、作戰環境的變化,使得作戰數據成幾何倍數增加,早已進入以G、T計量的大數據時代。在浩如煙海的大數據中,充雜著各種重復的、不完整的、模糊的、陳舊的數據信息,只有練就一雙“慧眼”,才能撥開迷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讓有價值的數據為戰斗力服務。
發揮數據價值固然要求“大”和“全”,但其核心價值卻在于“精”和“準”。在實戰化訓練實踐中,我們應像西部戰區陸軍某裝甲團一樣,加強數據采集的頂層設計,合理區分任務,規范采集格式,創新采集手段,逐步形成基礎數據采集的標準、匯總和共享機制,切實從有限的數據中挖掘出最大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