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應康10日從20樓躍下身亡。據稱,華西醫院近期被紀委巡視。
“查的事情也無非雞毛蒜皮的那一點”
二十年帶領華西醫院走向輝煌“他身體確實有各種問題,這是實情,最近紀委在查也是事實,但絕沒想到會這樣。”一位與石應康有交往的健康界人士說,“石院長擔任華西醫院院長二十年,帶領華西走向輝煌,勞苦功高,做了很多體制不允許的突破貢獻,查的事情也無非雞毛蒜皮的那一點。”
11日石應康的女兒、華西醫院腎內科副教授石運瑩在微信朋友圈寫道:“他心涼了,厭了,所以想走了。勤勤懇懇為華西奉獻二十年,換來的是這樣的結局,不得不說是社會的悲哀,制度的悲哀。”
他是中國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中國公立醫院任期最長的院長,全國最大規模醫院的締造者。
石應康祖籍福建,教授,博士生導師。
石應康此前干過車間工人、赤腳醫生、工人,當過知識青年,也讀過醫學院,在小醫院做過醫生,再到華西醫院工作,任職科室主任、院長。這期間,他也曾到外國留學。石應康認為自己是一個能接受新事物,愿意去創新改革的人。
他1977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醫學系,醫學研究方向為心臟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狀動脈外科等方面。1993年至2013年,石應康擔任華西醫院院長二十年,帶領華西醫院“二次創業”,這家歷史可追溯至124年前的老牌醫院,整體實力躍居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第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數量全國第一,也是世界規模第一的綜合性單點醫院;在2014年和2015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上,華西醫院連續兩年綜合排名全國第一;在復旦大學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連續六年名列全國第一。
石應康還曾擔任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出身名門
據知情人士透露,石應康出身名門,其父石美森是兒科專家,原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創始人兼院長,于文革時自縊辭世;其母是著名婦產科專家;其伯父石美鑫是著名胸心外科專家,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
石應康多次對中國醫療教育改革提出建議
他對記者指出,中國的醫院院長,應該呼吁政府的頂層設計,要有醫院經濟運行基礎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是社會資源的成本效益。
在改善醫患關系方面,石應康對記者指出,需要反思醫學院只灌輸知識和技術的“”精英教育”,卻欠缺人文教育,“醫生最大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我們在培養醫生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石應康還指出,醫生對病人的關懷和幫助需要時間,但在高工作強度和壓力面前,“醫生愛的時間被擠占了”。他說:“我國的就業環境逼著醫生成為一個技術人員。如果不解決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醫學生教育的問題、醫患關系緊張就不容易解決。”
石應康希望傳播現代醫院管理理念,并倡導整合政府資源為醫療做貢獻。
石應康在回答記者詢問其下一階段人生目標時表示,首先他希望“誨人不倦”,傳播現代的醫院管理、生產方式、服務模式和節約成本的理念;其次,他想在中國的醫改中注入中國式創新。石應康指出,目前醫藥、設備、器械,都要用國外的,如果國產的醫藥企業不能起來,成本就很高。他想嘗試把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風投、政府的資源整合起來。“我們現在是落后的生產方式,老死不相往來,圍墻和壕溝森嚴壁壘”。
“我做了20年的院長,了解醫務人員的想法;我們醫院是研究性醫院,我了解研究人員的想法;我也了解企業的想法。現在我也在學習風險投資的理念。如何把資源整合起來,使中國的醫藥產業有新的發展,是我未來想嘗試的。”石應康說。
2016年5月11日晚上,在川大華西醫院大門口白求恩像前的廣場上,有華西醫院同仁為石應康離去燃起蠟燭,寄托哀思。
65歲外科教授石應康為何自殺?紀委對于華西醫院又查出了什么?迄今為止仍是迷題,石應康教授的是非我們無法評價,他為醫療行業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