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傳統 智能手機在印度引發愛情保衛戰
在印度,談婚論嫁向來依父母之命,講究門當戶對、種姓相配、宗教相同,雙方感情倒在其次。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反抗長輩包辦婚姻,爭取婚戀主動權。而科技的進步無疑為他們提供不少便利,如智能手機和社交軟件。
因為挑戰傳統,他們的自由戀愛之路大多走得比他人艱難。面對家長的反對或阻撓,他們仍希望這段經由虛擬網絡生發的感情能夠得到現實中長輩的祝福。
【逃避相親】
尼廷是一名金融界有為青年,眼瞅到30歲了還單身,與父母合住在德里。他父母有些著急,開始給他安排相親,但他打心底抵觸這種做法。
“相親時你就那么見一下女孩和她家人,大約一個星期后就得給人家答復,”他說,“我不喜歡這樣,因為你沒有自由,也掌控不了什么。”
一天,尼廷用手機在社交網站“臉書”上閑逛,一則廣告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印度本土最大的一家手機約會應用程序“實在瘋狂”,自2014年8月面世以來用戶已突破100萬。這款軟件根據用戶注冊的喜好和興趣推薦相應異性認識。
“我父母當時正給我找對象,”尼廷說,“我就想,‘干嘛不試試這個呢?’”
城市另一邊的什魯蒂也看到了這則廣告。她比尼廷小一歲,同樣被家人催著結婚,同樣擔心父母包辦婚姻,也同樣想自己掌握命運。
“他們(家長)就允許我們在某個私密場所見一見相親對象,也就15到20分鐘,”談起相親什魯蒂一肚子意見,“但這點時間哪夠了解一個人啊!”
什魯蒂在“實在瘋狂”的安排下遇見了尼廷,大約10天后開始跟他聊天。“我們在那個約會軟件上聊了幾句,決定見個面。第一次見面后,我非常清晰地感覺到他就是我一直尋找的白馬王子,”她說,“我打算繼續下去,務必搞定這家伙。”
很快,兩人開始談婚論嫁,兩家人見面后對彼此也很滿意,最關鍵的是兩家種姓相同,信仰同一宗教。但兩個年輕人向家人隱瞞了他們相識的真實過程。
“你要是通過手機約會軟件認識人,父母就會認為你不會遇到好人,”什魯蒂說,“他們覺得人們跑到那上面只是為了玩玩——跟一個女孩或男孩待上一段時間,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尼廷將這種觀念上的差別歸為“代溝”。老一輩人總覺得網絡上的事情真假難辨,不如人托人介紹的真人靠譜。即使“實在瘋狂”軟件宣傳自己對用戶資料展開了嚴格審查,最大限度保證資料真實性,但在他們看來還是難以放心。
事實上,尼廷和什魯蒂的父母直到盛大的訂婚儀式上才發現真正的紅娘是“不靠譜”的約會軟件,但鑒于雙方門當戶對,還差幾個月就要舉行婚禮,老人們這才不反對婚事。
【挑戰傳統】
在千里之外的班加羅爾,加里馬和庫馬爾的自由戀愛之路沒有這么平坦,擺在兩家人面前最大的障礙是宗教問題。
這對情侶相識于網絡約會平臺“弗洛”安排的保齡球之夜。庫馬爾一出場,加里馬和其他人都驚呆了。“他簡直就是好萊塢大片《謀殺綠腳趾》中的‘督爺。’”
第二天,加里馬主動給男方發短信,相約一起喝果汁。之后進展很順利,直到她把男朋友介紹給媽媽,坦白男方所有情況,包括宗教信仰。家里隨即掀起軒然大波。
她回憶道,父親勃然大怒,趕緊找她叔叔幫忙調查男朋友底細。“他說,‘你什么都不懂。他不吃素,還喝酒。你不可能跟這人生活在一起。’”
加里馬家人信仰耆那教,反對殺生,嚴格食素,滴酒不沾。整個家族從沒有人與其他教派通婚。
面對女方家人的強烈反對,兩個年輕人意識到只有說服加里馬父母,向他們證明兩人是真心相愛且感情之深足以跨越宗教,才能踏實走進婚姻殿堂。不受家長許可和祝福的婚姻在印度不只是挑戰傳統那么簡單,更可能隨時分崩離析。
雖然跨種姓和跨宗教婚姻早在1872年就在印度獲得合法地位,但《特別婚姻法案》卻為自由婚姻制造了障礙。依據1954年修正案,雙方需向法院登記結婚意愿,提供雙方父母姓名和地址,等候30天以便警方核實雙方信息。雖然最高法院2006年指示警方和其他有關部門保護跨種姓和跨宗教夫婦免受騷擾,但修正案的規定仍能讓女方父母以綁架罪指控新郎。
“我不得不發起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試試看能先說服誰,然后再利用他們說服其他人,”加里馬說。
經過一年據理力爭、軟磨硬泡,家人們陸續退讓,加里馬的父親作為最頑固的堡壘最后被攻克,雖然不太情愿但最終還是勉強答應這段婚事。
庫馬爾迄今仍清晰記得婚禮前一天第一次拜見岳父的情景。“我被帶進房間,里面坐著四位老人。但我分不清誰是誰,因為我之前甚至連她父親的照片都沒見過。確實有一點尷尬。”
【面對威脅】
相較于前兩對新人,瓦爾莎和拉胡爾經由手機軟件牽線的姻緣更曲折。
現年22歲的瓦爾莎在從姑媽家返鄉的火車上初遇年長自己5歲的拉胡爾。“他奶奶住得離姑媽家不遠,我們就開始聊各自家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被他吸引住了。”
瓦爾莎一路在和拉胡爾的奶奶聊天,跟拉胡爾沒有說一句話。但兩人會偷偷瞄對方一眼,然后趕緊移開視線,希望沒人注意到。
“我不敢跟她說話,”拉胡爾說,“她媽媽在場,還有她哥哥。”
在印度,不少人仍認為素不相識的異性不應主動攀談。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想要聊天,方法很多。
“我覺得他人不錯,想交個朋友,就開始在臉書上搜,看有沒有他的賬號,”瓦爾莎說。雖然不知道對方姓名,但她知道他在哪兒工作以及姐姐姓名,這些信息對于在臉書上找人已經足夠了。
接下來,兩個人開始在臉書上聊天、互換照片,而手機傳情更容易幫他們向家人隱瞞這段秘密。因為自己沒有獨立臥室,瓦爾莎擔心智能手機一閃一閃的信息提醒會暴露男朋友,就把手機偷偷藏在毯子下。
網聊大約一個月后,兩個人開始偷偷見面。由于來自不同種姓,他們清楚這段感情可能面臨的阻力和風險。
依據印度傳統,婚姻由父母安排,是家族間的宗教契約,旨在維護社會秩序,而非兩人關于愛的承諾。它禁止跨種姓婚約,嚴防低種姓通過聯姻獲得社會地位。雖然現行法律禁止種姓歧視、允許跨種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與同種姓人聯姻,以免“高種姓”配偶親屬“為維護榮譽而展開迫害”。
瓦爾莎和拉胡爾最后還是沒有膽量把這段跨種姓感情告訴家人。他們逃到1600里以外的德里秘密結婚。婚禮非常簡單,只有兩位賓客。之后拉胡爾打電話向父母解釋為何去德里。
“他們開始大叫:‘我要殺了你!我要把你切成碎片!’”
夫婦倆沒有把這當成氣話。在跨種姓婚姻中,不少恪守傳統思想的家長為所謂家族“榮譽”實施“榮譽謀殺”,寧愿害死子女,也不愿成全“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這樣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
瓦爾莎和拉胡爾很慶幸他們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但面對現實障礙,他們也渴望父母有朝一日能徹底想通、理解愛情對于獨立自主的新一代印度人的意義,接受子女的另一半。
相關鏈接: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有3000多年歷史。它把人分為4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
婆羅門即僧侶階層,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階層,為第二種姓,負責行政管理和作戰。吠舍即平民,為第三種姓,經營商業貿易。首陀羅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此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觸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后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仍相當嚴重。(王鑫方)(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