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開發斬斷窮根 黃岡旅游產業帶動40萬人脫貧
巍巍大別山,綿延千里。頑固的窮根,能否在山水開發中斬斷?
立足資源、打造特色、精準發力,黃岡探索出獨特的旅游產業精準扶貧路徑,“十二五”期間帶動40萬人脫貧。
景區帶動
引爆一個點,帶火一大片
旅游扶貧,少不了景區支撐。
紅安縣對天河村、夏畈村,曾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但隨著對天河漂流興起,村民的光景變了。
2012年,對天河涌來10萬人次的漂流大軍,也帶來多方面的需求。兩村與漂流公司協商,在漂流起點和終點規劃旅游服務區,將經營場所和項目免費提供給村民經營。
于是,在漂流起點,對天河村建起銷售長廊,由村民經營漂流用品和土特產;在漂流終點,夏畈村建起游客服務中心,村民辦起洗浴、兒童托管、攝影等多種服務項目。
對天河村支書朱茂愛介紹,他們售賣漂流服、漂流鞋、快餐、玩具,高峰期一個售賣點一天可銷售6000元的物品,收入全民參股分紅。
同時,漂流河道護灘員、安全員、保潔員、代駕司機、漂流艇轉運工等都由村民擔任。周邊3個村莊90%以上農戶吃上旅游飯,戶均收入約2.5萬元。
2013年,豐太集團投資3億元打造羅田薄刀峰避暑景區,引來游人如織。周邊村民自發建起農家樂、賓館520多家,其中年收入過100萬元的有20家,過50萬元的達65家。九資河鎮圣人堂村開發鄉村游,兩年陸續建起80多家農家樂,周邊200多農戶配套供應肉蛋和山野菜,帶動3個村300多戶脫貧致富。
主體拉動
巧借龍頭力,舞活一條鏈
英山神峰山莊,以“大別山生態農業體驗游”為品牌,創造“旅游+農業+健康”復合運營模式,2014年以來,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
20萬游客,要吃要住要接待,臨走還要帶產品,這就滋生出一條產業鏈。山莊從附近招聘200多村民,通過培訓,既會當服務員,又能當演員,還能做導游員、營銷員。員工年平均工資過4萬元,200多個家庭由此脫貧。
神峰山莊同時打造綠色食品基地,除建設5個大型養豬場,還在周邊的新鋪、鄭沖、王畈等20多個村,以“公司+基地+種養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定點養殖300戶,實施“戶戶30頭豬”計劃,戶年收入達10萬元。
“只有通過市場主體,才能將貧困對象納入市場體系。”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說,“企業帶動,群眾參與,脫貧才有主心骨。”
紅安縣城關鎮引進中園農業發展公司,打造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牛頓小鎮”,引來人潮如涌。中園以“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周家沖等5個村形成一條龍服務,使416家貧困戶、1040貧困人口獲得穩定收入,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特產聯動
圍繞“旅游+”,拓寬扶貧路
地方特色特產,常常是旅游重頭戲。
蘄春是醫圣李時珍故鄉,蘄艾是久負盛名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近年,蘄春把蘄艾生產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唱響了一曲精準扶貧的好戲。
該縣大力發展蘄艾種植,種艾面積目前達7萬畝,艾葉產量達12萬噸,縣內原料自供率達80%。全縣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32家,固定用工近5000人,季節性高峰用工1.1萬人,平均收入超2萬元。
隨著蘄艾產業的開發和健康文化的傳播,艾灸保健養生成為市場消費一大熱點。蘄春圍繞這一熱點做加法,全縣發展艾灸養生館所67家,通過“企校持鉤”,培訓2200多名灸療技師前往沿海地區就業,月工資水平均5000元以上。
蘄春順勢推進旅游養生+互聯網,全縣開設蘄艾產品實體店700多家,在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320多家。旅游養生搭上互聯網快車,去年線上銷售額達5.5億元。
通過“藥旅聯動”,該縣已幫助1.2萬戶貧困戶脫貧。
英山縣茶園面積達25萬畝。該縣將茶葉與觀光農業種植相結合,吸引游客采茶、制茶、品茶、購茶,去年“茶旅聯動”形成產值15.07億元,成為該縣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
記者 星星 通訊員 鄭光文 周鋒剛 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