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如人,貴有品
上海。網絡工程師陳輝連加了兩天班,最后一天跟朋友聚餐,三天小長假就這么過了。他覺得,這座城市充滿了機會,只要努力就能過得更好。
湖南長沙。到這里定居剛滿半年,鐘真就把父母從老家接了過來。橘子洲看燈展,太平街吃小吃,一家人暢快地玩了幾天。
福建三明。45歲的林瑞班像往常一樣出門參加公益活動,又發展了幾個志愿者。他認為,三明雖然只是一座山區小城,卻有深厚的文明基因。
上海、長沙、三明。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過法,不同的風情。這些風情背后,是長期積淀形成的獨特精神氣質。如果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文化積淀、精神氣質就是一座城市的里子。
城如人,貴有品。有人說,城市精神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沒有精神的城市無異于一片廢墟,無異于一個充滿陌生人的鬧市。什么樣的精神氣質,才能把市民凝聚起來,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動能?
市民:我為什么選擇這座城
林瑞班是土生土長的三明人,從沒想過要離開。
1995年5月,年紀輕輕的他心怦怦跳地參加了一次無償獻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不僅自己獻,還動員身邊的人參與無償獻血,挽救生命。不到兩年,三明全市參加無償獻血人數突破千人大關。1998年5月,全國首家群眾自發的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在三明成立。
林瑞班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后來成為家喻戶曉的“獻血英雄”“公益之星”,是三明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塑造了他。2005年5月,經過全體市民大討論,三明把城市精神確定為“開明、清明、文明”。
“在我們這里,只要是文明的事,大家都很支持。”林瑞班感慨道,“我熱愛這座城市。很難想象,如果去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人生會是什么景象。”
選擇一座城,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2015年6月從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后,26歲的鐘真回到了長沙。這里是她度過四年美好大學時光的地方。她喜歡閑暇時邀三五好友攀登岳麓山,她留戀岳麓書院和愛晚亭的人文書香,還有每個周末晚上橘子洲頭燦爛的煙花。
早在1995年,百萬長沙市民以投票方式確定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說起“敢為人先”,鐘真如數家珍:上世紀90年代,湖南衛視異軍突起;2008年問世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是第一部規范行政程序的省級政府規章;2015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條中低速磁懸浮鐵路在長沙開通運行……
從大山深處的老家來到上海灘謀生,陳輝毫不諱言一開始就是想掙錢。不過,工作了兩年多以后,他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座城市。
“雖然經常餓肚子加班,雖然還沒有哪一間亮燈的房子屬于我,但這里充滿機遇。沒有人嘲笑我的理想,說不定哪天就‘屌絲逆襲’了。”陳輝說,最欣賞上海的地方在于“靠自己的雙手可以創造想要的生活”。
專家:是時候反思提煉城市精神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得到前所未有大發展,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國際化城市不斷涌現。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交通等方面的短板也不斷暴露出來,出現了諸多“城市病”。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單靠傳統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已難以解決“城市病”。必須重新審視城市的本質,調整城市結構,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一種新精神的引領。”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倫認為,對于我國大多數城市來說,的確到了該反思和提煉城市精神的時候了。
李倫指出,城市是一個空間概念,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是一個文化概念,具有傳統特色;城市是一個現代概念,具有時代特色;城市還是一個動態概念,具有發展特色。因此,城市精神必然要反映城市的地方性、傳統性、時代性和發展性。
“城市精神體現了城市向更高境界發展的一種理念、一種追求。城市精神是城市作為一個共同體的精神。”河南許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獻東表示,提煉和推廣城市精神是弘揚民族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體現,對于推動城市現代化,確立新的城市發展目標路徑、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提升城市品格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三明,“開明、清明、文明”這三個詞無人不曉、無人不知,每個市民都能說上幾句。
林瑞班告訴記者,三明精神是三明城市氣質和三明人性格的總結提煉,同時又結合時代發展對全體市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面精神旗幟引領下,我們250多萬三明人會把自己的城市建設得更好。”林瑞班說。
管理者:城市精神重在知行合一
2015年8月,由于地鐵4號線建設,長沙市決定對岳麓山腳下的192棵香樟樹進行保護性移栽。此舉引起不少市民質疑,一些志愿者舉牌上街,發起了“為香樟樹守夜”活動。
很快,長沙市政府做出回應,經過充分論證調整了施工方案:確實影響地鐵施工的91棵樹,移植到長沙河西三環線環城綠化帶進行專業養護,確保移植后成活率90%以上;剩下的101棵大樹不予移栽,采取包裹、捆扎、疏枝等措施予以保護。
“我覺得,這個事情反映了長沙這座城市的性格,也說明城市精神能夠催生市民的實際行動。”鐘真說,“隨著時代發展,城市里的高樓大廈、阡陌交通、企業商場會不斷變化,但一座城市多年沉淀下來的精神內核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會被城市的‘性格’所感染,并成為與之相融相生的一部分。”
在長沙精神的引領下,這座古老的城市在一天天發生變化。鐘真告訴記者,希望未來的長沙在保留歷史韻味和個性氣質的同時,更加完善城市布局,加快治理“城市病”,讓城市更宜居更宜人。
在趙獻東看來,城市精神不僅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個實踐命題。他表示,提煉城市精神最終目的是推廣運用、知行合一。通過城市精神的引領、激勵,把全體市民凝聚起來,形成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動力。
李倫強調,城市精神的推廣運用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黨政機關在作決策時,要將城市精神貫穿到城市規劃、文化建構、民生改善各個方面,滲透到生產生活各領域。“如果一個城市的領導者都把城市精神束之高閣,又怎么要求普通市民?”
與此同時,城市精神還應當落實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再好的城市精神,如果不能成為全體市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那就只是空談,毫無力量可言。全體市民齊心協力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是踐行城市精神的最好方式。”李倫說。(本報記者 龔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