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龍”級潛艇經常與美軍開展聯合演練,聯合作戰能力不容小覷。
日本海上自衛隊第8艘“蒼龍”級潛艇“赤龍”號近日下水。 本版繪圖:簡仁山
不像“宙斯盾”級驅逐艦和“日向”級直升機航母那樣“聲名在外”,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部隊相對而言“低調”許多,但是,或許這些水下殺手,才是日本試圖攪渾太平洋的“馬前卒”。
據日本媒體報道,本月2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第8艘“蒼龍”級潛艇“赤龍”號,在川崎重工業公司的神戶工廠正式下水。“蒼龍”級潛艇最早于2009年入役,是目前日本最先進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常規動力潛艇,最長可以在水底持續潛伏2到3周,很難被偵察和追蹤。
自二戰戰敗后,日本雖然制定了和平憲法,但從不曾放棄成為海上軍事強國的野心,高性能潛艇一直是其海上軍力發展的重點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第一代潛艇問世至2009年最新型“蒼龍”級潛艇入役,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即建成一型,更新換代的速度領先世界。至今,日本已打造了一支堪稱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狼群”。
作為一個曾在二戰中犯下滔天罪行,如今一直聲稱“專守防衛”的國家,為何偷偷摸摸、不遺余力地發展潛艇這種進攻性武器裝備?本期軍情觀察對此作出解讀。
1.以俄中兩國海軍為假想敵
日本建立潛艇部隊最開始是為了防范前蘇聯艦隊進入太平洋,其主要作戰任務是封鎖津輕、宗谷、對馬、大隅等海峽。前蘇聯解體后,其主要假想敵開始變成俄羅斯和中國海軍。
日本發展潛艇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此后經過二戰的大規模設計、建造和使用,日本潛艇技術不斷得到提升。
海軍專家李杰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受國內和平憲法不得擁有軍隊的限制,日本的潛艇建造由此進入了10年的空檔期。上世紀50年代,美國出于遏制蘇聯的私心,開始重新武裝日本,加強日本潛艇力量便是其計劃中的一個重頭項目。
1960年,日本二戰后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不同于日后的“親潮”級常規潛艇)入役,標志著日本潛艇部隊的發展正式進入國產化階段。軍事專家認為,作為日本第一款自行設計的國產潛艇,日本在“親潮”號上試驗了很多新技術,包括加裝高強度鋼、自動懸浮裝置和自動深度控制裝置等,“這表明,日本很早就對發展潛艇力量有著極大的野心”。
“親潮”號的成功建造,令日本對建造先進潛艇有了相當的信心。上世紀60年代,日本在10年之內發展了“早潮”“夏潮”“大潮”“朝潮”等4型潛艇,平均2.5年便完成一輪升級。“日本早前在二戰時期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潛艇建造經驗,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工業和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再加上后來美國提供的技術援助,從這個階段開始,日本的潛艇技術發展得更加迅速。”李杰說。
“朝潮”級的成功建造使得日本潛艇向著更加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受和平憲法的限制,日本不得研發和建造核潛艇,所以,常規潛艇的大型化,就成為日本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專家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總是試圖在現有憲法的框架下,獲取軍事上的最大發展。一旦和平憲法被突破,日本竭力發展最先進軍事技術的企圖將不可遏制。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先后設計、建造了性能更為先進的“夕潮”“春潮”“親潮”和“蒼龍”等級別潛艇。至此,日本潛艇成功躋身當今世界最先進常規潛艇行列。
李杰認為,日本戰后僅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便成為潛艇技術強國,背后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援助。美國對日本的援助與其對日戰略定位密不可分。美蘇爭霸期間,美國亟須遏制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南下勢頭,而作為美國在該地區的重要盟國,日本自然成為美軍的“馬前卒”。“美國人當時肯將技術轉移給日本,主要也是考慮其海軍的發展重心已經向核潛艇轉移。讓日本發展常規動力潛艇,美國打的算盤是既不會對自身構成威脅,又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掌控日本的潛艇發展動向。”李杰說。
前蘇聯解體后,日本潛艇部隊的主要假想敵開始轉變為俄羅斯以及中國海軍。
“在平時,日本潛艇戰斗群的重要任務是跟蹤、監視中俄潛艇及水面艦艇,收集艦船的聲吶、雷達等情報數據。戰時,則可以利用潛艇的隱身性能,偷偷接近敵對國家的艦船,實施突然打擊。”李杰說。
2.妄圖打造最強常規潛艇群
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即建成一型。目前,日本計劃將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數量由16艘增至22艘,妄圖打造一支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群。
進入21世紀,日本認為在海上力量方面,潛艇強大的突防能力并沒有因為無線電、光學和通信技術等軍事科技的進步而削弱,潛艇部隊仍然是日本應對周邊局勢的“王牌”部隊。
2010年7月,日本防衛部門決定在當年年末修改“防衛計劃大綱”,將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數量增至22艘,而根據1976年版的日本《防衛計劃大綱》,日本最多只能擁有16艘潛艇。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時隔34年來首次決定擴充潛艇部隊。
軍事專家認為,鑒于國內法律的限制以及其戰敗國地位,日本潛艇部隊拋棄了以數量取勝的思路,一直采取以質量取勝的戰略,妄圖打造一支堪稱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群。
據統計,多年來日本潛艇部隊一直以每年退役1艘舊艇、服役1艘新艇的方式更新換代,潛艇的平均服役年限不超過16年。以德國為例,其205型和206型潛艇的服役期為25年以上,其他國家的甚至更長。
分析認為,日本之所以高密度地發展新潛艇,并快速更換舊潛艇,目的是確保其潛艇技術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統計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日本“早潮”級問世至2009年最新一代“蒼龍”級潛艇入役,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不到即建成一型。往往一級潛艇正在建造,新一級潛艇已在設計中,更新換代的速度世界領先。
“按照這個更新、服役速度,其實無論是16艘也好,22艘也罷,都并非日本全部的潛艇數量。”李杰認為,鑒于日本已退役潛艇服役時間遠低于世界平均25年至50年的服役年限,因此這些“退役”潛艇性能并不落后,反而擁有成熟的作戰能力,“一旦需要,隨時可以解封轉入現役。”
日本潛艇的單艦作戰能力也非常強大。國內軍事專家分析,經過二戰結束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潛艇已經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從排水量來看,日本潛艇的標準排水量由第一代“早潮”級的750噸,發展到第八代“親潮”級的2700噸,增加了約2000噸。“蒼龍”級的水下排水量更是高達4200噸,在世界常規潛艇排水量中名列前茅。
日本潛艇的隱蔽性也不斷得到提高。比如“春潮”級潛艇,就采用了減震隔音墊、隔音罩以及消音器等隱形措施。“親潮”級潛艇還首次采用了消音瓦技術。據報道,這一措施可使敵方聲納探測能力降低50%左右。
2006年11月,美海軍第七艦隊“小鷹”號航母戰斗群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親潮”級潛艇進行了一場“完全實戰”性的戰術切磋。據美國媒體事后披露,演習結束后,有美國海軍將領私下表示,日本的“親潮”級潛艇“非常難纏”,給美軍的反潛部隊制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日本潛艇的武器系統日益成熟,攻擊能力大大提高。日本是西方國家中最早裝備潛射反艦導彈的國家之一,自1984年開始,“夕潮”“春潮”“親潮”等級別潛艇相繼裝備了美式潛射“魚叉”反艦導彈,可對敵艦實施“超視距打擊”。此外,日本還自行研制了航速達55節、射程為38公里的89式重型線導魚雷,破壞力巨大。
3.常與美軍“過招”提升戰力
“蒼龍”級潛艇的聯合作戰能力不容小覷,中國海軍需要對此給予足夠重視。中國為此需要重點發展岸基以及艦載反潛力量,從整體上提高反潛作戰能力。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型的常規動力潛艇,“蒼龍”級潛艇號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克敵制勝的五大“殺手锏”之一。“該級潛艇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常規動力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在世界所有常規潛艇中名列前茅。”李杰評價說。
“蒼龍”級潛艇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日本第一型按照AIP潛艇標準設計制造的潛艇。據了解,目前除日本之外,世界上采用AIP技術的常規動力潛艇主要有德國的212A型、瑞典的“哥特蘭”級、法國的“阿戈斯塔”90B型、荷蘭的“海鱔”級等4種型號的常規動力潛艇。
得益于AIP技術,“蒼龍”級潛艇能夠在水下持續潛伏2到3周,隱身能力也得到了明顯增強,這對執行反潛和伏擊任務意義重大。
據了解,為了降低潛艇噪音,“蒼龍”級潛艇在艇體表面敷設消音瓦、覆蓋消聲涂層。此外,在外形設計上,其指揮臺圍殼前緣根部與潛艇艇體的連接處采用了圓弧狀平滑過渡,有效減少了水流通過指揮臺圍殼后形成的湍流,使得這頭“鋼鐵巨獸”在水底行進時更加安靜。
“蒼龍”級潛艇到底有多安靜?據媒體早前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原反潛機飛行員川村純彥透露,一位美國海軍高官曾對他說過:“美國的潛水艇是安靜的(quiet),而日本的潛艇是超安靜的(ultra quiet)。”足見日本潛艇降噪技術之高。
技術先進的“蒼龍”級潛艇也引起了澳大利亞海軍的興趣。去年4月,時任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約翰斯頓公開表示,“蒼龍”級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常規動力潛艇,希望澳大利亞和日本在海洋流體力學方面加強合作。
此后,約翰斯頓在同年6月在東京舉行的日本、澳大利亞兩國國防部長、外交部長“2+2”會議上,再次表達了澳大利亞希望購買日本潛艇技術,以取代其逐漸老化的“柯林斯”級潛艇意愿。據悉,隨后簽訂的澳日潛艇購買合同金額高達400億美元。
分析認為,雖然“蒼龍”級已經是世界常規動力潛艇的“翹楚”,但日本顯然并不滿足于此。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部門以抗衡所謂“中國潛艇部隊威脅”為由,已從2007年4月開始秘密研發“下一代高科技潛艇”。報道稱,日本為了保持該新型潛艇的技術優勢,僅先期理論研究費用就高達51億日元。
中國為此需要重點發展岸基以及艦載反潛力量
“‘蒼龍’級潛艇不僅綜合作戰能力較強,而且因為經常與美軍開展聯合演練,聯合作戰能力也不容小覷,中國海軍需要對此給予足夠重視。”李杰表示,,從整體上提高反潛作戰能力。
●南方日報記者 祁雷 策劃統籌:洪奕宜 李勁